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SSCI     
《上海经济》2012,(7):70-72
美联储延续扭转操作未推QE3 由于世界经济面临强劲逆风,美国经济复苏也受到很大影响,加上欧元区债务危机再度告急,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放缓,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备受关注,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推出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即QE3来救市。最终,美联储的声明没有提及QE3,但是宣布把原定于6月底到期的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延期至今年年底,以期通过压低长期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章于芳 《上海国资》2012,(10):44-45
9月13日,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例会后,美联储宣布将进行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QE3终于落地。鉴于美国经济前景的复杂性以及量化宽松政策成本与收益的不确定性,推出QE3显然迫不得已。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联储放弃了采用货币量控制全球经济的做法,改为专门盯住利率单一工具的做法。但现在,美联储当下的政策工具已经转向QE(量化宽松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利率控制手段使用了30年,那QE手段将被使用多少  相似文献   

4.
孙晓兵 《新财经》2013,(12):32-33
美国的超宽松政策还会玩多久?这或许是一个着眼大局投资者眼下最应该关注的事。从最新动向看,随着美国经济数据的好转,美国QE似乎到了该退出的时候。2013年10月,美联储货币会议纪要提升了缩减QE的预期。儿月20日公布的美联储10月29~30日会议纪要暗示,会议纪要主要围绕两点讨论了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前景。一是关于QE缩减的时机、规则和构成的讨论,这表明在近期宏观数据转好的背景下,美联储已将QE缩减计划提上日程;二是关于如何加强前瞻指引的讨论,这凸显了未来美联储政策将更注重沟通策略,以期通过与市场的清晰沟通,让市场相信单纯的QE缩减并不意味着会很快加息。  相似文献   

5.
正应对美联储退市,个人和企业可以降低杠杆、理顺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分散投资风险。美联储终于迈出了结束量化宽松(QE)政策的第一步,决定从2014年1月开始,将月度资产购买规模从850亿美元缩减至750亿美元。这是很小的一步,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自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推出了三轮QE,在金融机构惜贷的情况下维系了美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对美国经济和就业形成了有力的支撑。现在缩减QE规模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6.
美联储将于何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E)?在过去一个月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给出多种说法,仿佛在跟全球投资者“捉迷藏”。6月19日,伯南克告诉市场,虽然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将维持一段时间,但可能今年稍晚开始放缓QE,明年年中可能结束QE。这是美联储第一次透露出清晰的时间表,全球市场随之巨幅震荡。7月11日,伯南克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表讲话中转了口风,以“可预见的未来都需要高度宽松的政策”的表述安抚市场。  相似文献   

7.
张茉楠 《中国报道》2012,(11):44-45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复苏比“二战”后任何一次复苏都要缓慢得多。时隔两年之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第三次踏上了量化宽松之路(QE3)。短期内,QE3会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市场产生良好预期和提振作用,但中长期看,随着美国将所面临的压力转移给世界,其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8.
国际     
《天津经济》2014,(11):79-79
■美联储11月起结束QE史上最大规模货币实验谢幕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正式宣布,削减最后的购债规模150亿美元并从11月起结束QE3,至此史上最大规模的货币试验行宣告结束。 对于美联储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开始实施的3次QE,目前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9.
警惕隐性QE3     
安狄 《首都经济》2011,(8):22-23
在低通胀、高失业率、高赤字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推出了饱受国际社会批评的第二轮量化宽松(QE2)。虽然在争议声中QE2终于落下了帷幕,美联储会不会将“无耻”进行到底,继续上演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政策?或者美联储会反思QE2的效果,逐步转向适度紧缩呢?QE2之后美联储的动向,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悖论式霸权     
自去年11月美联储推出第_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以来,美国经济并没有预计的那样实现复蒜。荚吲商务部公却一季度GDP增速预计为1.9%,实际则为0.4%。美国二季度GDP增速实际为1.3%,低于市场预期的1.7%。市场小断传闻QE3的推出,以刺激美国经济走卅衰退。  相似文献   

11.
9月上旬最重大的经济新闻,无疑就是美联储的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开启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行动,即推出QE3。叫了一年多的"狼"终于来了,市场立刻"欢呼雀跃":美国三大股指因此而大幅走高,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1.55%;标准普尔500指数升至1.6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了1.34%,金价更顺势上涨2%左右。我早在去年8月就说过,除非美国经济再次出现下滑,否则QE3是不会、更不该推出的。因为美国早已对货币宽松产生了抗药性,QE1  相似文献   

12.
美国SSCI     
《上海经济》2012,(10):70-72
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美联储9月13日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当天金融市场受到很大提振,美股暴涨。美联储决策机构的声明强调,由于当前美国经济仍然低迷,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因而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声明说,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债券,借以增加宽松程度,没有说明总规模和期限。美联储还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美联储将把联储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继续设在零到0.25%之间不变,  相似文献   

13.
QE3引发全球通胀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然而目前两个重要条件都不存在,因而QE3引发全球通胀论的推测也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近段时间,经济界有个流行且不无偏激的说法:美联储QE3将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此说的根据是,QE3是美国政客们玩的一个"自私的游戏",旨在通过增发纸币及美元贬值转嫁美国衰退,将美国内衰退转往国外;美联储买入债券而投入货币,无异于加速印刷纸币,  相似文献   

14.
美联储退出QE后,美国债券市场将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熊市,这只会让长期资金流出美国而不是流入。伯南克后期的QE以及伯南克之后的QE会怎样,中国的财经官员、经济学家与部分市场人士普遍持有的逻辑是:美联储实行QE时,大量投放货币,资金流出美国,进入新兴市场;一旦美联储退出QE,收回货币,资金将从新兴市场  相似文献   

15.
美国     
《上海经济》2012,(10):70
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美联储9月13日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当天金融市场受到很大提振,美股暴涨。美联储决策机构的声明强调,由于当前美国经济仍然低迷,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因而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声明说,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债券,借以增加宽松程度,没有说明总规模和期限。美联储还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美联储将把联储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继续设在零到0.25%之间不变,并同时预期该超低利率的水  相似文献   

16.
高乙榕 《魅力中国》2014,(3):45-45,42
今年9月14日,美联储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主要措施是每月购买上限额度为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同时美联储还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超低区间至2015年年中,并延长“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至今年年底。美联储实施QE3也将不可避免地经由外贸进出口、汇率、资本流动、大宗产品价格等渠道影响到国内的经济运行。本来分析了QE3对于中国影响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日本央行3月12日公布的一份会议纪要显示,日本央行内部基本赞成通过宽松货币政策的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市场预期,日本将在2%的通胀目标下,实施新一轮大规模量化宽松(QE),受此影响,国际市场预期,美联储短期内终结第四轮QE的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美联储在2014年10月29日停止实行资产购买计划后,表明2008年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以下简称QE)正式退出。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必然会受到美国实施和退出QE的影响,而且,美国和中国分别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金融市场必然会发生剧烈动荡,这除了将对美国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作用以外,还会让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受到美联储退出QE的外溢性风险。文章在介绍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QE政策退出对我国居民资产组合的动态预测,阐述QE政策退出对各项资产组合的实际影响并提出相关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9.
QE3中国对策     
美元、欧元和日元均为国际储备货币,三大货币同时放水,无疑引发全球通胀。由于全球贸易结算和储备仍以美元为主,因而美联储QE3对全球货币供给影响最大。QE3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实际是直接向私人机构提供基础货币,美联储期望藉此进一步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价格预期,刺  相似文献   

20.
陈玉宇 《新财经》2012,(10):18-18
对于QE3(量化宽松政策)的效力,人们莫衷一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仅靠QE3促进美国强劲增长,降低失业率,不太现实,仍需要美国财政政策的配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踏入中等收入国家带来的自信与历史伤痕相激荡,出现了各色奇谈怪论,诸如货币战争的陈词滥调、西方金融阴谋的拙劣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