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领 《商业研究》2008,(6):169-175
中美经贸关系高度互补,但中国外贸对美国的依赖性明显大于美国外贸对中国的依赖性。进口需求强劲增长直接导致美国贸易逆差愈来愈大,中国外贸条件的改善和外国对华投资的增加以及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对华贸易转移等因素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相比于美国,中国外贸结构具有"一强多弱"的特点,其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能吸收大量劳动力,但容易招致美国反倾销或"保障措施"的制裁。  相似文献   

2.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文章通过对危机以来中国外贸变化的过程分析,找出受此严重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太高并得出要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必须降低对美外贸依存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结合中国外贸政策调整的新特点,分析外贸政策的效果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中美贸易逆差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4年欧盟与我国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772.86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后至今欧盟一直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对中国外贸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对中欧双边贸易的现状分析,总结出中欧双边贸易对我国外贸影响与我国外贸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乎全世界的经济,包括中国,都受到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贸经济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文章首先论述了金融危机下我国外贸的现状,然后分析了造成我国外贸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贸条件和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的研究,中国贸易条件变化与中美通货膨胀率间存在如下关系:中国贸易条件改善之时,正是中国通货膨胀高于美国之期;而中国贸易条件恶化之时,亦是中国通货膨胀低于美国之期。而购买力平价说又将两国汇率变动情况与两国间通货膨胀率相联接,由此,笔者拟以通货膨胀率为中介,对中国外贸条件和实际汇率变动关系加以实证分析,并对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和解决中国外贸条件恶化的方式提出稍许评述。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4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作为中国外贸“高、大、上”集群的200强企业,外贸业绩达到新的里程碑。民营企业表现继续向好,在进出口榜单上的数量均有所增加;曾先后把持外贸进出口主导权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强榜单上的席位首次同时减少。  相似文献   

8.
由《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主办的2014年进出口经理人年会暨中国外贸市场报告发布会于2014年9月11日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 2014年,杂志社把年会打造成权威的“中国外贸市场报告发布平台”,除《进出口经理人》每年发布“中国外贸服务市场调查”“外贸企业生存调查”“世界展商100大排行榜”“中国高成长性中小外贸出口企业100强”报告外,还力邀中国海关、上海跨国采购中心、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美国飞瀚律师事务所等众多外贸服务机构发布多项权威市场调查,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外贸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变化,增加企业对外贸发展趋势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德国、印度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已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17年经贸数据,在分析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的外贸依存度、贸易地位及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基础上,探讨两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外贸依存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大陆在中国台湾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是其他国家无可替代的。中国台湾应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两岸经贸深度融合,保持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姜辉  查伟华 《价格月刊》2010,(9):34-37,41
通过对中美两国1990年~2008年进出口贸易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自1990年以来出口和进口分散水平持续提升,美国同期的进出口分散处于较高水平且波幅较小。我国的进口分散度自2000年开始与美国接近并逐渐低于美国的水平,出口分散度自2007年开始与美国持平并呈现优于美国的趋势。这说明我国进出口地区结构正逐步优化,贸易安全不断加强。实证研究表明中美两国贸易分散与外贸增长的关系不确定,贸易分散对外贸增长的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稳定外贸增长,绝不能忽视外需对我们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外贸还需不需要发展?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讲得是非常坚定而响亮的。对外经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比较大的。具体来说,解决就业8000万人以上,外贸税收有8000多万,外贸对财政税收的贡献也是非常明显的。去年海关增值税加关税进口方面的税收是1.6万亿人稳增长有必要有空间  相似文献   

13.
纹身     
《中国海关》2013,(12):3-3
到2020年,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说。我国外贸还将面临持续的、多方面的困难,实现全年外贸8%的增速目标难度比较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在中国,工资高,福利好,吃得好,玩得多,而且在中国“镀金”后升得快。  相似文献   

14.
本期杂志,我们用36页的超大篇幅,围绕由海关总署编制、《中国海关》杂志与《商务周刊》杂志共同发布的“2005年中国外贸200强”,进行了系统的宏观结构与中观行业分析,选择了5家有代表性的上榜企业,探寻其进出口业绩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还针对中国对外贸易领域长期存在的重商主义导向,强调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紧迫性和现实选择。在两篇专访文章中,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张丽川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溥乐伯分别从中国政府官员和美国工商界代表的不同角度,阐述了他们对中国外贸发展政策、外贸结构调整、中美贸易失衡等问题的观点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导致美国的宏观需求萎缩,经济停滞,收入下降,对美国经济的创伤是非常严重的。此次金融危机会对中国的外贸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是如何通过对这个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出口的。并且还举了浙江这个省的外贸情况加以例证。最后从以上分析过程来思考此次进入危机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就如何提高我国外贸市场抵御风险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外贸成就辉煌而卓著。据中国海关总署今日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11月20日,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017亿美元。但是,这样的成绩仍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总量上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产品在质量上缺乏竞争力,只能靠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因此,坚定不移地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进一步扩大出口,成为我国外贸产业下阶段在质、量(4)双方面进一步提高的必然要求。一、质量与品牌的提升在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提高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逐…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外贸发展现状,把握金融危机给中国外贸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做了预测,以便更好的应付世界经济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8.
张彬 《创业家》2003,(4):34-35
令人感到滑稽的是,在中国经济持续看好,民间外贸迅猛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却因美国经济不景气,遭受恐怖袭击,美元坚挺等诸多原因而沉陷泥沼。但是,如果能抛弃隔岸观火的心态,认真学习他们应对困境的策略,这对我们的民间外贸提高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外贸是一个受全球经济、政治、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行业。  相似文献   

19.
魏雅华 《大经贸》2005,(10):48-51
2004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近80%,而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至20%之间。2005年上半年,外贸对GDP的带动达到40%以上,其中一季度还高达56%。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较多受制于不稳定的国际市场,且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世界经济既有短周期又有长周期、超长周期运行的大趋势,中国对外贸易在既定轨道内运行,尚有规律可循;难以把握的是世界格局、结构、秩序等非常规、非经济因素综合影响、主导着世界政治、安全与经济三大体系重构,百年变局冲击中国外贸。美国在酝酿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全球新战略,对中国外贸发起多轮次"攻击",一定程度上被迫脱离常规轨道运行。国内,我们正值改革开放关键期,重要的内政与外交、政治与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