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列铭 《经济导刊》2006,(10):88-90
2006年8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下称《规定》),并专门在第五章中明确表示了商务部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拥有反垄断审查权。新规定一出台就引来多方关注,这不仅因为规定自身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因为其中不少新增设的“并购门槛”直接涉及到沸沸扬扬争论了许久的“凯雷收购徐工案”。  相似文献   

2.
美国私募基金巨头凯雷将徐工机械揽入怀中,全球钢铁巨头米塔尔入股华菱管线,比利时英博集团天价将福建雪津啤酒收入囊中,疲软多年的水泥业已成为外资最青睐的香饽饽……一时间,“外资并购”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资并购的态度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卫干 《经济》2006,(9):42-43
向文波“炮轰”凯雷收购徐工案引发轩然大波之后不久,六部委就联合下发外资并购新规,此中有何玄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外资并购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背景和加入WTO后要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更是增加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凯雷并购徐工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并引发出国有企业改革的许多新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新问题对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加以对待,是当前值得研究和关注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外资并购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背景和加入WTO后要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更是增加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凯雷并购徐工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并引发出国有企业改革的许多新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新问题对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加以对待,是当前值得研究和关注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经济导刊》2006,(11):8-9
2006年10月16日,徐工集团、凯雷亚洲投资基金(下称“凯雷”)签署了两份新修订协议。针对此前社会各方的置疑,新协议做出了凯雷放弃徐工控股杈的实质性改动。  相似文献   

7.
艾华 《时代经贸》2006,(9S):18-24
9月8日,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正式实施,不免让我们将其同今夏炒得沸沸扬扬的“徐工并购案”联系在一起。新政引来了西方舆论对于中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美国媒体认为“中国政府是在给外国投资设置官僚障碍”,对外资的“妖魔化”最终可能伤及中国经济本身;一些外资风险投资家说他们感到“不安”,之前活跃在中国并购市场上的外资投资银行似乎也开始了观望。  相似文献   

8.
娄雄 《经济咨询》2006,(5):28-29
一、外资新政策的出台 2006年6月以来中国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入关注的新政策:6月27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8月8日,商务部、国资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该规定赋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拥有撤消外资并购行为或修改并购方案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尹非 《时代经贸》2007,(6Z):65-65,67
本文由凯雷收购徐工受阻一案,分析了我国的外资监管政策和对外资的态度转变,由此指出我国应分清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以适应国情规范外资。  相似文献   

10.
熊颖 《新经济》2009,(9):40-41
“炮轰”凯雷并购徐工,一个极具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极具理性的企业领导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凯雷"并购徐工机械典型案例入手来分析中国在吸收外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倾向,认为外资与内资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重外资而轻内资,削弱了民族产业资本集聚的根基;外资的引入要与产业控制、布局结构优化和国家经济安全三者相协调;反垄断法规及其相关规制是产业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避免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有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声誉和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相似文献   

12.
动态资讯     
《资本市场》2008,(9):16-16,18
<正>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和凯雷投资集团7月23日共同宣布双方于2005年10月签署的入股徐工的相关协议有效期已过,双方决定不再就此项投资进行合作,徐工将独立进行重组。江苏省徐州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政令     
《新经济》2009,(10):92-92
外资新政策将助推中国并购活动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出席厦门投洽会时表示,为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领域、创新投资方式、优化外资结构,我国将逐步减少对外商投资的股权比例等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在此间参加“2009国际投资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全球并购活动的地域已在发生变化,未来中国外资并购市场潜力巨大。新政策将有利于外资与上市公司之间展开更活跃的并购活动,在服务业领域将有更大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去年年底以来,《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法规和办法相继出台,外资并购的制度性障碍被排除,外资不仅可以并购上市公司(含国有股和法人股),还可以并购国有企业(包括大型国企)以及民营企业。在8月19—20日商务部国际经贸研究院主办的“2003外资并购境内企业高层论坛”上,商务部经贸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表示,中国近两年来吸收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但是以并购方式实现的FDI却只占到了总额的5%,这与世界上…  相似文献   

15.
<正>2005年底,就在股改如火如荼之时,全球各大基金公司纷纷移师香港,驻扎之后北望中原。在招揽了一批熟谙内地上市公司业务的投行专家之后,目光在内地各大行业龙头企业之间逡巡,一轮外资并购风暴席卷而来。抢占中国内地市场,将中国市场的资源纳入到其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跨国公司的图谋不过如此。10月,美国凯雷公司拍出巨资,意欲收购徐工科技;而华平基金公司则与号称内地最大的电器零售商国美电器(0493)相见恨晚……收购内地优质上市公司成了它们的首要目标,而在与民族主义情绪的直面对峙中,它们显然只能处于下风。2006年3月1日,《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实施。办法规定,外资可以实施战略性并购,投资深沪A股市场。既对外资并购设置了行  相似文献   

16.
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晓芳 《经济论坛》2006,(13):40-42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FDI总体呈上升趋势。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2942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224.26亿美元。FDI总额的增加不仅来自于外商新建投资的增长,也得益于外资并购的贡献。尽管截至2005年,外资并购比例不足外商在华投资总额的10%,但每一次并购行为的发生足以引起人们的惊叹。1994年以来跨国公司频频斥巨资在国内引发并购浪潮。著名电子产品制造商爱默生以7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科技的子公司Avansys Power;法国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以3.12亿美元现金控…  相似文献   

17.
业界动态     
《资本市场》2006,(11):83-86
北京产权交易所——中国的并购市场 2005年1月,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做出了一项震撼人心的决定——竞购同业对手美国优尼科公司。虽然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傅成玉的结果有点黯然,但此举却暗示了国际并购市场已开始暗潮涌动。其后,凯雷收购徐工、SEB收购苏泊尔、国美并购永乐、高盛收购双汇……国内产权并购市场风云乍起。  相似文献   

18.
高波 《新经济》2006,(10):1
由于凯雷收购徐工一案,引起了中国媒体对外资的前所未有的反思性人讨论,迄今仍方兴未艾。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今年是中国WTO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意味着今年以后外资大规模向中国进入。这种情况下,随着它们的进入对中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肯定会带来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证券市场外资并购的特征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证券市场即将迎来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的收购体制和监管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外资并购也将在其中经历一场从收购模式到投资规模的整体革命。纵览外资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通过1995年到2006年的实证数据,深入分析外资并购的独特性,并指出未来中国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2006,(9):92-93
<正>正如在人头涌动的“2006亚洲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论坛”第五届中国年会上所展现出来的那样,中国正在成为那些结成新联盟的在亚洲寻找回报的大投资商所感兴趣的话题,尽管晚些时候报纸上的大标题让人气馁——凯雷(Carlyle)对徐工(Xugong Construction)的并购遭遇到了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