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到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私有以及倡导土地买卖、租佃自由,从对老区互助合作组织和党员买地、出租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到逐渐批判土地买卖、租佃自由,最后通过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组入社的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自由流转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耕畜租佃制度,我早在三十年代即感到兴趣,那时抗战开始,图书馆内迁,无从查阅,只在友好间借阅一些资料,草成一篇短文——《关于福建的耕畜租佃》。后虽继续进行搜集,所得无多,亦只限于福建一地,且极不完全,已见我的另一篇文章,不再赘述。至于这些契约文书的过去沿革,更属茫然无考。病中无俚,偶翻《敦煌资料》第一辑、《吐鲁番出土文书》(1—7册),无意中获见其间有关六至十世纪社会经济史料极为丰富,特别是租佃契约,不仅与考见中国这一个大统一国家广大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原地区有密切关系,且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契约文书,无论从内容、格式等方面,都有类似之处,可以相互参证、对比。兹只掇拾两书中西部地区的耕畜(只限牛畜、不计马驴)租佃关系资料,略加分类,进行初步分析,以供同好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家曾发表了许多篇极重要,而且颇富创意的有关农业租佃制度的理论研究①,可供我们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参考,帮助我们走出经典理论的狭小天地。这些论文涉及到一个基本概念——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古老的地租理论认为,从资源配置的观点来评价,经营地主的农场比租佃地主的农场优良,因为经营地主在他已知的耕地面积上将使用劳动力,使其边际产量恰好等于他支付的边际工资成本,此时经营地主的净所得达到...  相似文献   

4.
光复以前,台湾农业能源大部分是一种自给性的能源消耗.农业动力能源以使用耕牛为主,清代后期逐渐由非商品能源向商品能源转化,出现以买卖牛为主要商品的牛墟.日据时期由于引进良种牛,牛的生产用能逐步增加.台湾农业生物能源绝大多数是使用堆肥、厩肥等自给肥料,日据时期,虽然贩卖肥料逐渐增多,但农用肥料仍以自给肥料为主.  相似文献   

5.
人们往往认为租佃契约,即田地的赁贷借契约关系,一般是拥有多余田地的地主把田地租给缺少田地的农民耕种这样一种关系。其实唐代的租佃契约未必尽然。今天,许多人都指出,这其中也有贫农为了获得田租而出租田地这种消费贷借(即为贷款而典租田地)的性质。 于此,近年来中国的韩国磐、孙达人氏发表了专题论文,指出租佃契约中,有富裕地主把土地租给贫穷农民和贫穷农民为了借得高利贷而典租土地两种情况,并强调二者之间性质上的区别及其契约当事者之间贫富的差别。这种看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在日本,池田温氏编写了有关租佃契约文书的精确而又便利的著作,并对租佃文书加以详细的分析,他也同样按地主和租佃人之间地位的差别进行分类,但是在分类上和孙氏等人有所不同。仁井田陛氏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租佃文书进行分类,分为田主、租佃人之间地位平等和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一种论点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领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地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西欧封建领地和采邑那样的稳定性,却由于土地自由买卖和由此而导致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所有权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因而赋予它以惊人的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引申这种论点,就是说,只有象西欧领主制那样,土地权比较稳定,封建生产方式才易于瓦解。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进行中外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首要的是要弄清基本事实。在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虽然在十四、十五世纪已经可以在地中海沿岸城市稀疏地看到,但资本主义时期是从十六世纪开始的。大量史料表明,这时农奴制度早已废止。在英国,农奴制度的消亡在十三世  相似文献   

7.
略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生态、交通条件,和多种的社会经济因素,诸如人口的压力、交换关系的发达、封建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货币地租制盛行,租佃期延长,一田两主制出现等)、有可供投资于农业的侨汇输入,等等,交相起作用的结果,从明中叶起,商品性农业抬头,并且不断发展、扩大,成为举世瞩目的商品性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业化,迄今尚无专文论述。这是一个涉及面甚广,而又复杂的问题。本文对此,不拟作全面研讨,仅就农业商业化的兴起、增进,及其发展水平、性质,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海内外史学界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吐鲁番出土的十六国至唐代的葡萄园租佃契为基础,排比出一年期与多年期两种葡萄园租佃形式:一年期租金额(包括对实物租额的换算)每园年租价约在银钱40文上下摆动;多年期租价大体是头年无租,然后按银钱15文、20文、25文逐年递增.葡萄园的租金额,大体上约占实际产值的30%左右.从券契租金额的不同,可以看到有寺院地主型和小农户间互助型等两种租佃关系.而更多的租佃发生在小农户之间,其租金额不高,往往是一种劳力与土地间的配置调剂带有互助性或互惠性的租佃.占有葡萄园大数者则是寺院或僧人,其租金高属于地主出租葡萄园的租佃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作过集中扼要的说明。虽然他们立论的根据不同,有的根据西欧领主制,有的根据俄国领主制,有的根据中国封建地主制,但都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共性。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结合晚近历史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领会经典作家的这些论断。我们的讨论是围绕着标志封建经济时期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了解封建生产方式以及封建社会的关键。封建社会里,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我们就以农业中的劳动者与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相结合的方式为例,说明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暂不涉及其他。  相似文献   

10.
三明清时代,在封建政权之外,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压迫和控制,又通过一条“私”的体系,集中了族权、神权、夫权等诸种力量,并巧妙地利用原始公社制和奴隶制的残余来进行统治,它为束缚农民的极重要的绳索之一,是封建政权的补充工具,也是地主经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我们近来发现福州叶氏家族于清代末年编有《三山叶氏祠录》一书,其中所载颇能反映此种情景,兹将该书卷四中有关文字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六明清两代固然是契约制租佃关系的发达时期,但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特点,是新旧因素的相互抱合,因而落后的封建劳役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租佣关系中,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我们曾就清末华安县(清代属龙溪县)仙都墟的蓄奴制度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这里的宗族蓄奴制,一直延至解放之前。近来,我们又获见福州何氏族谱、浦城杨氏族谱、晋江陈氏族谱等,内有不少关于墓佃的材料,对于了解清代福建租佃劳役制的某些侧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永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租佃形式,它盛行于明代中叶之后,延续于清代、民国时期。采用永佃形式租佃地主土地的佃农,在不欠租的条件下,有永远耕种的权利,我们把它称之为永佃权。中国经济史学界对永佃权的由来和性质曾做过许多探讨,提出富有启迪的见解。但长期以来,论者往往把永佃权和田面权混为同一概念,或把田面权附属于永佃权,从而把“一田二主”视为“永佃制”。这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永佃关系,我尝论其非,指出:“购买田面权的现耕佃户,……从本质上是田面主兼佃农,即既是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地封建经济结构具有三个重要特征,这就是农业生产者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结合,和封建政权与工商业的结合。封建社会后期,在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是迅速还是缓慢,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本身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剖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部结构及其坚固性,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的重要课题。清代前期是中国封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代,商品经济伴随土地关系的变化有着进一步发展。这时土地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屯田、贵族庄田向民田转化,地主制经济不断扩大;一是官绅特权地主向一般地主过渡,庶民地主有所发展;一是地主经济本身的变化,封建依附关系趋向松解。 一、国家屯田、贵族庄田和官兵旗地向民田转化 明清两代屯田主要是军屯,即卫所屯田。腹里一部分卫所军承担转运漕粮的任务,这部分屯田也叫漕运屯田。  相似文献   

15.
序论——封建租佃经济的三大历史前提产生于唐宋之际地权关系与阶级构成的变动之中 多年以来,经各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与持久探索,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的变革期、转折期这一点,已经成为包括各种倾向与不同流派在内的多数学人之共同认识。历史表明,公元九至十一世纪的我国社会,在地权关系、经济结构、阶级构成、政治体制、赋役制度乃至社会习俗、心理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萌动、发生着一些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使宋代社会呈现出与前迥异的不同世相来。笔者认为,上述变动的实质性内涵,就是我国中古社会正在经历由封建前期向自身后期转化的过渡时期。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在总体结构上的诸多变动,是这个过渡由以发生的原始动因;而契约租佃经济之取代中古田制经济和部曲庄园经济,则是这个过渡的具体表现。宋代佃户制的研究,之所以会成为宋史研究积年不衰的中心课题,其因即在于租佃经济的成立确是其时诸种变化中之关系最巨者。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寺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在南北期时期有了初步发展.隋及唐初护持佛教的政策,佛教信仰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佛教宗派的渐次形成,以及世俗地主制经济的繁荣,进一步推动寺院经济发育成长,成为封建地主制经济之一翼.唐朝前期,各地寺院普遍有了不同形式的以寺田为主的寺产.各地寺田,多有实行庄园式经营者,显示出寺院经济的臻于成熟.寺院庄园的发展,大致以开元天宝时期(公元712—756年)为分界,以寺庄内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为内容,呈现出由前期向后期的阶段性转变:生产关系的主体由农奴式在客制向半农奴式庄佃制转变.唐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当中,中国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以这种模式为基础的封建政权无论如何更迭,都是围绕着对这一重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进行矛盾运动的直接结果。因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对于揭开封建集权制度下经济思想的神秘面纱具有鲜明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中,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大土地占有制)以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长期并存,相互消长。对于在封建制度这一典型的私有经济体制下,土地国有制可以长期存在,久而不衰的原因文章将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论证来发掘。  相似文献   

18.
封建私有制下国有土地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栋 《当代经济》2007,(8):40-44
土地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当中,中国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以这种模式为基础的封建政权无论如何更迭,都是围绕着对这一重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进行矛盾运动的直接结果.因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对于揭开封建集权制度下经济思想的神秘面纱具有鲜明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中,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大土地占有制)以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长期并存,相互消长.对于在封建制度这一典型的私有经济体制下,土地国有制可以长期存在,久而不衰的原因文章将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论证来发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我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是缓慢的。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断了中国独立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依存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形成了封建的、买办的官僚垄断资本,把民族资本分化出来。民族资本同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和官僚资本存在着矛盾。它的发展,有着资本主义一般的、和对中国社会经济来说  相似文献   

20.
唐代前期,生产编组是在均田制度的形式下完成的,农民从国家手中取得份地,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的生产单位,生产的基本内容是农业耕作,辅以蚕桑布麻等手工操作的家庭副业,个体农户以这种经营方式,内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外以应付国家的赋税徭役。在这种经济结构之上,产生出唐代强大的封建大一统帝国和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从唐代中叶以来,随着均田制度的崩溃,租佃关系的发展加快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和失去土地、依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构成社会上对立的两极,代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主流。伴随这一基本变化而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标志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