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IS(Corpot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中译作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与企业有关系的个人或团体,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企业通过实施CIS塑造良好印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相似文献   

2.
<正>一、CIS战略的基本理论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个部分,其主要思想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三位一体进行系统分类,研究企业内涵,丰富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MI、BI、VI三种识别系统内容完整丰富,它不仅是CIS战略的三大要素,同时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三大工具。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MI,是企业的思想和灵魂,属于企业的最高决策层。MI是整个CIS战略的核心,是CIS战略运作的  相似文献   

3.
企业听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初经日本广告专家规范提升后,很快风靡全球,我国一部分企业在90年代初期开始设计和导入CIS。CIS的内容丰富多彩,尚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其中听觉识别系统AIS(Auditory Identity System)的设计和导入已开始受到业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1、引言 CIS也称CI,英文全称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译称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统一战略.CIS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七十年代传入日本,发展演进成为现今包括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rIdentity),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三大识别系统的CIS战略体系,广为国际企业所普遍采用,世界众多名牌都曾借助CIS现代经营战略称雄国际,例如IBM、麦当劳、可口可乐、松下、索尼、佳能,丰田,bp石油,shell,3M等等.CI被普遍称为:"赢的策略"、"长期开拓市场的利器"、"市场竞争的最后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5.
CI又名CIS,英文全称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译为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统一战略.CI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七十年代传入日本,发展至今成为包括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三大识别系统的CI战略体系,广为国际企业所普遍采用.在1988年以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导入CI为标志,我国企业进入CI新时期,随后在我国沿海地区及广大内地推广开去,包括中国电信、中国建行、大庆石油管理局等大型国企导入CIS战略,将"中国CIS"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些企业通过导入CIS,在文化反思、价值认定、理念确立、行为规范以及形象整合的过程中,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使企业在步入新的经济格局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企业识别系统——C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外企业文化》2007,(4):77-78
概念CIS全称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设计系统。其含义是,运用整体传递系统,将企业经营观念与精神文明及时地传递给社会公众,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CI是CIS的简称,一般将其称为企业识别系统。它的含义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透过整体识别系统,传达给周围关系者,促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的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8.
容毅 《价值工程》2011,30(22):127-129
本文概述了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的前沿课题——组织形象可识别系统的内涵、发展、地位及若干功能,特别分析了业界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组织形象可识别系统(企业CIS)的构成要素,结合了当今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的CIS建设是企业管理中文化建设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企业的CIS建设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特色,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综上所述,现代化的企业应努力学习世界500强的优秀企业,努力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的本土企业赶超世界著名企业。  相似文献   

9.
该文深入探讨了企业文化建设与导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关系,全面比较分析了两者在内容上的共同共通之处,着重论述了两者不同的出发点、侧重点,两者在可塑性、可规划性方面的巨大差异,明确指出企业文化建设与导入CIS不能混为一谈,导入CIS系统仅是企业文化建设诸多方法途径中的较为次要的一种而已。  相似文献   

10.
<正>在各行各业中,时不时都会出现一些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产业,这些产业甚至具备改造整个行业的能量,我国的民办教育即是如此。一、什么是CIS战略CIS简称CI,全称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译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S战略。定义为运用整体传递系统将企业经  相似文献   

11.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中,高等院校如何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赢得社会的赞许和信任,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导入"学校形象识别",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企业形象(CI)的认知出发,对学校形象识别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常青平 《物流科技》2014,(11):136-137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带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作为快递业主要服务对象之一的高校师生,对于快递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校园快递服务又如何呢?文章首先介绍了校园快递的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校园快递服务新模式创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几种新模式如校企合作建立快递超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建立自动存货柜、拓展新业务等几种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CI作为现代企业决胜市场的有效工具,是管理,营销,形象战略的综合整体。中国企业的CI战略尚处于未成熟阶段,仍存在许多误区,导入CIS对中国企业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应把握CI设计的原则形成“中国模式的CIS”。  相似文献   

14.
在逐渐全面开放和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有的企业如昙花一现,很快凋谢,而有的企业却坚如磐石,始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是因为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是盲目跟风或者是驻足不前,不能认真剖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没有塑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摇钱树。因此,中式快餐企业应该在发展中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自己的品牌并不断扩大其影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生存。  相似文献   

15.
郭顺清 《价值工程》2013,(32):180-182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分析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校企文化的对接和互动,使中职毕业生尽快适应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对接、相融合,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凸显办学特色的重要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为学生适应企业环境、形成合作精神、发挥创新能力,为学院赢得企业和社会的支持、自我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魏新军 《物流技术》2012,(17):165-167
物流客户需求层次的提高和低端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要求物流企业必须进行合理、准确的发展定位。物流企业应根据物流服务客观需求和自身的优势,在分析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对物流功能、涉及行业、服务区域、需求客户等进行定位,获得区别并优越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形象,形成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刘冬芳  王鹏  陈勇 《价值工程》2011,30(30):208-209
本文以本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依据,从形成清晰的文化建设思路、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建设和谐校园、爱心校园、绿色校园、文化校园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探讨,以期对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现状出发,论证了企业技术创新无论对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还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文章提出当前企业最主要是实施“三个”转变:(1)企业要从以引进国外生产技术设备为主的形式,向以立足国内自主开发创新为主的形式转变.不断地创造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新的名牌产品.(2)要改革现行科技体制,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开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的主体,实现科技开发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提高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概率.(3)企业当前不仅要在生产技术开发创新,而且也要在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上创新.要实施“顾客满意”工程战略(GS战略,Customer Satisfacion).推行品质功能展开技术(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使企业更加明确市场需求与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发展随着用户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