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休假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旅游经济正在向休闲经济形态转变,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旅游发展的新时尚。根据对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2009年,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占88.9%,农村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过夜旅游占7875%。国内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确定了以发展休闲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成都、杭州等著名旅游城市将未来发展定位为“休闲之都”,  相似文献   

2.
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旅游发展的新时尚。河北省具有环京津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应把全力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作为全省旅游重点,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进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转型升级,探索建设沿海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定位和实现途径,实现河北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商》2015,(14)
我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更多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挑战。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亟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提质增效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休闲旅游文化,着力创新休闲旅游文化,必将促进旅游更大的发挥在拉动内需、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减少贫困、惠及民生及促进对外友好交往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休闲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让旅游向着更加文明、更加安全、更加便利、更加舒心的方向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来推动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4.
美食旅游逐渐成为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美食旅游资源,却没有一流的美食旅游相对应。本文以休闲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发展美食旅游的优势与不足。认为应从发展休闲经济的高度来认识美食旅游;通过构建美食旅游产品体系、营造美食旅游环境、实现美食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加大美食旅游促销等,来发展中国的美食旅游。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者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激增,对旅游服务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此外,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模式已不适应农村发展需求.所以将休闲旅游消费的需求与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相结合成为新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即休闲农业.本文将在市场营销的视角下,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T村的实...  相似文献   

6.
方琼文 《商》2011,(4):87-8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发展已成为城镇居民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乡村休闲旅游即"农家乐",则是目前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类型。在镇江城郊"农家乐"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镇江市"农家乐"存在着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农家乐"的投资主体单一;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宣传意识;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从业时间较短;卫生意识薄弱;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等问题。镇江市政府应从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培养农户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旅游是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旅游业被誉为"永远朝阳式"的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明确"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原则,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优待。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成为大众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积累了不少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路径,如以色列的B&B型乡村旅游模式、日本的绿色乡村旅游模式、加拿大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和比利时的生态乡村旅游模式等,它们在满足都市居民农家休闲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总结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于发展我国"农家乐"休闲旅游,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和就地就业而增加收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行5天工作制,实施了"三个长假日",这意味着我国居民1/3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这一国家行为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同步形成的旅游休闲产业,正快速向我们走来,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拉动内需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也使我国旅游产业从传统单一的"小旅游"向多元化的"大旅游"转变。在产业融合视角下,结合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规模,重点探讨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总结了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实践经验,无法整合适合中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建设,本文以越南的庄园经济体系为借鉴对象,利用他们的发展经验来总结我国新型农业经济,探究庄园经济对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鄂西地区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由此提出了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形成以体育旅游和体育健身娱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快鄂西地区城市化进程;构建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步伐;加强区域合作、科学规划,加大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统筹力度;加强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樊新刚 《市场论坛》2012,(5):99-100
文章以清远的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发清远体育休闲旅游产品,重在使清远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从而带动清远休闲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清远区域经济繁荣、塑造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以构建和谐清远,幸福清远,实现清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和旅游意识日益增强,体育休闲旅游正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新的旅游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体育休闲旅游对邯郸市经济的影响、现有资源、发展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基础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前景,以期为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旅游业,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发展旅游经济必须考虑新的条件,把握好新条件下的新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从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旅游经济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旅游市场体系;利用有利地势,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加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就新条件下如何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毛冰 《市场论坛》2010,(4):69-70
根据预测,发达国家将在2015年前后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会紧随其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可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休闲时代。在休闲时代,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将着重表现在"体验"需求方面,旅游消费的经济形态也将从服务型转向体验型。对于产生体验型经济的典型产业娱乐业中的主题公园必然也要以满足人们体验消费需求为主要经营目的,也就意味着主题公园的经营管理模式要逐渐转变为与人们体验消费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文章从当前我国主题公园的特征出发,通过分析体验经济和主题公园互相关系,提出适应旅游体验经济时代发展的主题公园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剧场表演型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我国休闲旅游及消费心理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休闲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及要求,探讨了旅游经营者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提高和满足休闲旅游者消费需求、实现休闲旅游新突破的初步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无锡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十三五"旅游规划的重大机遇下,无锡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正由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向复合型休闲度假的中高级阶段转型。将对近些年来关于"休闲旅游"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其已解决和尚存的问题,同时结合无锡旅游业现状,预测无锡休闲旅游今后发展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休闲旅游:桂林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军  陆强 《市场论坛》2006,(2):48-49,53
文章以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广西休闲旅游发展最好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桂林为案例,分析了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背景,阐述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特点和开发模式,并从桂林的休闲旅游发展中总结了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众消费理念的转变,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休闲旅游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我国从温饱社会过渡到小康社会后,公众对于精神消费和消费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休闲旅游则是文化消费、精神审美的具体实现形式。尤其是在公众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好转后,休闲旅游消费比例明显增加,进而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而体验经济环境下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四个特点,即人文化、生态化、体验化、产业化。本文将具体针对体验经济环境下休闲旅游多元发展的趋势进行研究,旨在为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