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杰出文学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作品通过对一群“儒”的行为和意识的细致刻画,矛头直指当时读书人的最大动力和整个社会的制度之本:科举制度。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从而对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给予讽刺和批判,揭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腐朽。  相似文献   

2.
温文华 《魅力中国》2014,(21):87-87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套。老舍《茶馆》反映的三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通过对《茶馆》的解读,领会作品借助小人物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其“葬送三个时代”的主旨,从中感悟老舍在幽默中沉淀的深刻的悲剧意味。本文拟从《茶馆》作品中小人物命运,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现实性分析其悲剧性的内涵与原因。由此体味《蔡馆》独特艺术风格的和精巧的艺术构思即作品的艺术之魂。  相似文献   

3.
逸云是刘鹗《老残游记》中一个具有时代个性的尼姑形象。作品展现了选云崭新的爱情观,这种崭新的爱情观是逸云社会地位变化的一种反映,而归根结底则是受当时社会启蒙思潮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4.
张宇 《魅力中国》2010,(33):120-120
《啊Q正传》可谓是鲁迅的经典之作。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国式农民的典型代表。阿Q是一个没有人生方向,没有意志品质的人,他永远无法融^人群中。因此,阿Q注定以悲剧收场。阿Q完全沉浸在自己自欺欺人的精神世界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鲁迅写的阿Q不是为了大家荼余饭后笑料,而在这背后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用心去解读,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是“轰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它对于我们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会令你恍然大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张运霞 《魅力中国》2014,(2):87-87,89
杰克?伦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多是关于人类、动物和自然界的斗争。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雪橇狗们的深受压迫的事实,有助于探讨杰克?伦敦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的剥削制度的批判以及他对当时的劳苦大众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6.
杨丹丹 《魅力中国》2014,(14):84-84
与其他文学流派不同,美国南方文学具有许多独树一帜的特征。在这种严肃而带有悲剧性的文学中,有些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本文试图以具体文本出发,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标准,通过对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一则新闻》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描写的分析,指出美国南方文学中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和当时社会现状对其的影响,揭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该作品在反应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现实中所起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龙军 《魅力中国》2010,(30):100-100
长子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传统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不断深化的产物。在宗法制度趋于崩溃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封建大家庭里的长子们就成了家族极力维护宗法等级观念下的“牺牲品”。与此同时,反映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及人物生活现状。本文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金的《家》和老舍的《四世同堂》的创作为例来浅要分析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五位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与作法,进行了深入的人物剖析。其目的是要将他们的婚姻观念、爱情观念表现出来,以此来反映英国的社会现实。以下是对作品中的婚姻观念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对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现状及当时的婚姻观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均是反映某个特定时期市民生活状态的作品,而一定时期的市民生活又反映了其市民信仰.本文试从信仰观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人们信仰观,包括天命观、因果报应的趋同,以及相同信仰观的不同根源,从而对两国人民当时的信仰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白润冰 《魅力中国》2013,(22):101-101
萧伯纳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独创了“创造进化论”。并在其剧作中充分表达。使剧作迭到了哲学理性高度。在剧作《卖花女》中,“创造进化论”主要体现在作品中男女平等思想和主人公伊莉莎对人生意义的找寻。最终伊莉莎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实现了人生的完整。  相似文献   

11.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技巧,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反英雄”的手法,结构安排上使用的是“反小说”式的叙事结构,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受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谬、混乱与疯狂。  相似文献   

12.
袁丝语 《魅力中国》2009,(4):161-161,154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被称为“建安之子”,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慷慨激昂,后期作品虽然大多郁郁不得志,一生都似乎是个悲剧,但是作为诗人,他却极富浪漫主义情怀,他的作品《洛神赋》就是其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作,是一部浪漫主义爱情名篇。  相似文献   

13.
周殷 《魅力中国》2009,(20):184-184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杂剧、演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窦娥冤》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传说,通过描写善良的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侮辱、冤屈,最终被昏官和恶棍诬为杀人犯而冤斩的千古奇冤,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作者借抨击贪官污吏危害人民的罪行,异常强烈地表现出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超 《魅力中国》2013,(9):25-25
《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契科夫通过对主人公这个“套中人”典型形象的刻画,有力的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而且揭示了得以滋生这种现象的温床,正是源自当时俄国封建社会的欺压与专制性,同时还有弥漫于当时俄国社会中渗透于人骨子里的极其浓重的漠视心理,这篇小说对世人具有很大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尔冬升这两年火气十足,拍了不少凸显血性和人性复杂的作品,例如《门徒》、《新宿事件》、《窃听风云》等,一改从《无间道》开始逐渐进入“死角”的港产暴力题材格局,其方法就是与时俱进,引入新的社会话题。今年暑期上映的新片《枪王之王》,表面是致敬由张国荣和方中信主演的旧版《枪王》,但内容上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看名字有“枪”,实则枪战戏大幅度缩水。取而代之的是噱头十足的金融犯罪。  相似文献   

16.
左芳  吉丽霞 《魅力中国》2010,(26):236-236
“给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等等中翻译了中国儒家经典,将“仁爱”、“礼让”、“和平”等儒家思想成功地输入到西方文化,挑战了当时被西方人丑化了的东方形象。  相似文献   

17.
张叹凤 《今日重庆》2011,(4):102-103
首发于《今日重庆》的周勇先生的抒情散文作品《江山红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作品流传开来,并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作为范文,反映长江三峡文化的电视节目亦将其制作为专题风光片,声画并茂,引人入胜。前人有诗咏“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二月花“在春寒料峭中绽开姿媚,于坚强中透出风华.故人们将”领异标新”四宇赠予。读了抒情散文《江山红叶》,我们同样感到,三峡红叶,  相似文献   

18.
《春香传》和《西厢记》分别是朝鲜(韩国)和中国的古典名著。《春香传》和《西厢记》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主体意识,社会以及历史意义等各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有学者认为《西厢记》影响了《春香传》的形成,比较这两部作品的异同可以窥见朝鲜(韩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习俗和文学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张丽 《理论观察》2011,(6):168-169
叙事长诗《琵琶行》不但在当时即已“童子解呤”、“胡儿能唱”,传诵国内外,而且也是作者自居易本人自鸣得意的佳构。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千余年来曾使多少羁旅漂泊之人怅然洒泪;其“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纯情,更是曾使多少读者为之感动不已。而这首诗的巨大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叙事的高超技巧,同时也还在于诗人的善于点染和烘托,特别是我们决不应该忽视诗中前后五次出现的那一轮明月——水中之月与空中之月的独特意象。  相似文献   

20.
张捷 《环球财经》2013,(3):32-35
显然,西方是在给公众洗脑,通过美好的文学作品的包装,灌输一些他们需要的私货很多人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西方的“法制社会”,似乎西方的法制社会自来就是“普世”和阳光灿烂的。中国老百姓认知西方社会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其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