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谭宇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F0002-F0002
产业分工的深化影响着产业区域转移的发生。同传统产业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相比,产业链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主要是受产业链各环节比较优势和有效规模差异的驱动,对产业承接地和转出地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工递进的区域产业异构化机制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产业异构化是指区域产业结构细分条件下异质性水平逐级增强的现象,是区域分工关系递进的客观表现。在产能不过剩条件下,是否存在区域产业异构化特征是判断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志之一,促进区域产业内、产品内分工关系有序发展是解决严重产业同构问题的现实途径。政府应当对地区性城市群中具有区域分工职能的重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其产品定价能力和分工地位,以促进地区性城市群产业的高端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梯度与协作发展研究——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性服务业是作为其它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业。梯度反映的是地区间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别。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梯度特征可以从增加值梯度、就业梯度和劳动生产率梯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梯度特征,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的对策措施包括建立政府性协调组织、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扩散、培育区域性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快中小企业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解放个体思想,反对阶级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既定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汲取苏俄的办报经验,动员群众为党报写稿,成立工农通讯员队伍.在根据地宣传部门的引导下,群众观察乡村社会改造的实际进展,在稿件中表达观点与提出建议,同时加深对革命的认识与理解.基于反"围剿"的复杂形势,工农通讯员运动虽没有能够全面展开,但使无产阶级参与根据地的各项建设,逐渐从"自在"走向"自为",摆脱思想文化上的贫困.其蕴含的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反贫困主张的实现提供来自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对构建与巩固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汪海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23(2):3-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施经济纲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包括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实现了优化,经济实现了转型,工业化步入了后期阶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人民生活逼近了全面小康的巅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并创造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创造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同市场经济兼容的一系列有效的并正在得到不断发展的经济实现形式,重要的经验有:推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行改革开放并举;实行渐进式的改革;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实行顶层设计与改革试点相结合;顶层设计的分步实施与全程跟踪督察相结合;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适应改革的需要,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遵循作为唯物论基本原则的实事求是;依据作为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的生产力标准;坚持依据作为辩证法核心的矛盾法则;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进行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分享人民;遵循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的原理;遵循经济关系首先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原理;既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又坚持不照抄照搬,并勇于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区域生态化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理念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法理念的延伸与拓展;法治建设可以促进区域生态化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应以区域利益平衡等为原则,构建区域生态化发展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专业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大区域制度创新之一,"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彰显出这一创新的两个典型。作为周边区域共享的商品和要素交流平台,专业市场推动了地区间一体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动。本文在一个简单分析框架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义乌、临沂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地区的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专业市场的扩张,义乌、临沂等各自相关市(县)间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布局已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两大市场完善程度的不同,各自辐射区域也处在不同的分工水平上。相比较而言,义乌市场辐射圈已开始"产业扩散和地区间更深层次的分工"阶段;而临沂市场辐射圈相对处于"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形成"阶段。同时,本文也可理解为新经济地理假说在较小空间范围内适用与否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形势下党史研究在史料、解释、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困厄,在党史研究中可以借鉴人类学方法中的田野调查法、社区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等以弥补自身不足。文章以人类学对乡村政治运动的研究尤其是“四清”运动研究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采用人类学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潘孝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随着金华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教育的发展作为其支撑,这就使得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突出,尤其是教育区域互动发展显得十分迫切。金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区域互动发展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以及教育的区域互动等策略入手,实现教育区域互动发展与产业经济调整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11.
张学亮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4):86-89
当前我国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仅靠各区域自身并不能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区域间分工和交易成本的分析,认为区域间应当通过的合作,使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蒙聪惠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4):11-14
依据内生贸易理论,交易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交易制度的改进,西南地区要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应完善市场体系,改进交易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开展西南区域经济合作,西南各省区市各自着重发展各自的优势,将外生比较优势转化为内生绝对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分工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按照"自由、公正、效率"的原则进行制度的改进;依据社会分工的规律,利用市场规模优势,推动产业集团化、规模化,以积极发展产业内分工. 相似文献
13.
区域冲突、区域合作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冲突与区域合作是区域关系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受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以及在区域利益协调、要素流动及分工合作等领域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中部地区各省问的各种区域利益冲突时常出现,区域合作严重缺失.在"中部崛起"及区域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部各省需要化解区域冲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仪艳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4-86,90
基于增长极理论对宁镇扬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在对增长极理论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即:三层次相结合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产业集聚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有朝着专业化分工格局演化的态势,各地区的分工水平有所提升,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张昌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6(2):41-45
华北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华北区域经济合作,应立足区域优势,扬长避短,大胆创新,有针对性地提出华北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应采取的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工业投资的集中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边缘化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借助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力量.区域合作背景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应以提高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中心,具体措施要以推进体制创新、优化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产业布局为主.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分工协作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双凤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4):35-39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整合成为一种态势。有效的区域分工协作是推动区域经济整合的关键。为此,文章采用区域配置系数、区域专业化系数和相似系数着力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并提出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推进东部沿海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莫守忠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2):5-8
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方针,采用灵活实用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在知识产权产业创新领域加强合作。遵照合作协调、优势互补、诚实守信、互利互惠、明晰知识产权权属、市场化原则,排除影响区域知识产权产业创新合作的因素,强化区域知识产权产业创新合作机制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产业创新的区域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建立和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产业创新合作的运行机制,适应区域知识产权产业创新需要实现联合执法。 相似文献
20.
张继良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25-28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机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区域经济划分上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划分结果。作者沿着区域划分轨迹,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在封闭—初步开放—深入开放—全方位开放条件下,各个时期经济区域划分的背景、含义及优缺点分析,并认为区域的划分的科学性反映出政府决策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