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构成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速度加快,非税收入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已经逐渐演变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纵观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现状不难发现,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较为薄弱、收费项目繁多混乱、缺乏规范其行为的相关机制等等.本文将从多角度对我国财政非税收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论述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财政非税收入管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非税收入引起了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还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整体的运营体系.本文通过对比,从我国现状出发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从现实和理论角度分析了创新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存在大量的非税收入,它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管理一直是财政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阐述当前我国非税收入面临的问题和原因,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有关非税收入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政府的公共收入,即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国家基本是一致,但在我国这两者之间是不相等的,是有区别的。在我国,财政收入通常指一般预算收入,主体是税收收入,占9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政府收入是由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2004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提出了非税收入概念,对政府收入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税收入和非税收入,并明确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根据政府收入新的划分标准,政府收入可分税收收入、预算内非税收入和预算外非税收入,前两者构成一般预算收入。目前,我国政府非税收入规模是比较大的。2004年,全国非税收入规模大约为10523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39.8%,中央政府非税收入为1627亿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1.2%,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的非税收入为8896亿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74.8%。从非税收入的规模看,以前我国的财政管理主要局限在一般预算收入,可以说我国的财政管理是不完整和完善的,因为从非税收入的概念可看出,它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目的或提供某些产品(服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以上政府确定的项目、标准,  相似文献   

5.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体制的改革,我国非税收入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本文首先阐述了非税收入的概念与现状,然后针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沿革,总结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存在大量的非税收入,它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管理一直是财政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阐述当前我国非税收入面临的问题和原因,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有关非税收入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财政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财政非税收入管理也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就财政非税收入管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包括"一体两翼","一体"即公共财政体制,"两翼"即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国家的存在与发展,税收收入必不可少,非税收入也不可或缺。因此,要加快改进非税收入的财政管理方式,健全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全面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使非税收入规模控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和合理额度。  相似文献   

10.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地方政府部门行使职能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税收收入压力加大,非税收入的重要性则日趋凸显。但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等的影响,非税收入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非税收入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谭莹 《吉林金融研究》2013,(9):13-16,29
非税收入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对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对大连市非税收入规模和结构分析发现,大连市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超过50%,土地出让收入占非税收入比例七成左右,而且此种现象在沈阳、宁波、青岛等与大连经济发展情况相似的城市具有一定普遍性。非税收入占比过高的财政收入格局影响了财政收入质量,不利于地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亟需从构建科学的税收制度体系、理顺政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政府筹资行为等深层次体制改革等方面人手进行深层次改革。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也日益突出,迫使其频频增设预算外收入项目,造成我国非税收入总体规模偏大,资金管理上也不尽人意。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非税收入规模过大,二次分配问题突出;管理范围尚未覆盖全部非税收入;预算外挤预算内,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征管主体多元化,征收行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等。建议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目前的非税收入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法律控制制度的缺乏是现阶段我国政府间恶性税收竞争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恶性税收竞争的扩散,我们应完善税制税法,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并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积极推进依法治税,以有效遏制恶性税收竞争.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近年直接融资和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将国内关于财政收入增长原因的研究成果归纳为"94税改"、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经济运行等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用直接融资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和宏观财政数据对直接融资和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直接融资对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2006、2007以及2008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税收作为政府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在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纵向的税权划分。通过比较美、德、法、韩、印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税收分权体制,可以看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税收集权或者税收分权,都是以经济效率的提高弥补制度效率的负面影响为前提,以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而中性,以建立高质量的政府部门为目标。政府间税收分权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在税收权力划分上的合作博弈,形成了基于税权划分而导致的对利益导向和控制导向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6.
赵仁杰  范子英 《金融研究》2021,487(1):71-90
通过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提振宏观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减税政策的实际效果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研究了减税对地方政府税费收入和企业非税负担的影响,从税费替代的角度揭示非税负担变动如何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研究发现:(1)增值税转型在减税的同时提高了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并加重了企业非税负担,地方财政收入受增值税转型冲击越大,企业非税负担上升越明显。(2)上述应主要体现在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上,大中型、非民营企业的非税负担未发生明显变化。(3)非税负担上升会显著抑制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促使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通过持有更多现金和减少流动性负债来应对税费负担不确定性。本文有助于理解减税政策对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非税负担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为通过减税降费促进投资和提振经济提供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17.
重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出现了新的特点,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作为一种强力手段介入了宏观调控。这种调控方式虽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掩盖了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因此不具有持久性。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了重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债融资与税赋环境及政策取向的实证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财政份额的一定比例 ,对于扩大发债规模 ,降低债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刚性的分配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提高财政份额。在税制结构和税收征管等因素造成宏观税赋真实水平相对较高的现实条件下 ,增加税收降低债务风险途径与扩张性政策相佐 ,因此 ,发债成为政府首选 ,这势必加剧国债规模与财政份额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办法是优化税制结构 ,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相似文献   

19.
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实证分析了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结论表明:局部转型不会给中央财政收入带来较大冲击,短期内地方财政收入存在减少的因素、但影响并不大,对个别以单一产业结构为主的市县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影响。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增值税对财政收入变化产生的影响效应需要滞后4年才能显现出来;协整分析表明,增值税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增值税转型政策在短期内会对财政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