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最近,关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相关信息表明,TPP有望在2015年年初完成谈判。谈判几经延迟,在日本,最大的反对力量来自农业团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去年宣布日本加入TPP谈判时表示,参加TPP谈判符合日本的利益,但可能会对农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尽管日本农业团体并不愿意看到日本加入TPP谈判,但最终不得不接受现  相似文献   

2.
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曾希望在2011年底加入TPP谈判但未能实现。2013年3月15日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对媒体宣布加入谈判,这是日本实施其FTA战略的重要举措,日本加入谈判的动机何在,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左璇  王宇  王延春 《财经》2011,(27):36-39
11月11日,野田佳彦政府正式宣布,日本将加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两天后,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夏威夷举行.TPP是美国主张的,旨在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自由贸易安排.美国将在11月10日至13日的APEC系列峰会上宣布TPP成员国目前达成的基本谈判框架.一旦日本...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加入TPP谈判。2010年3月,由澳大利亚、文莱、智利、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和美国等参与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第一轮谈判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之后,马来西亚、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先后于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和2013年7月正式加入谈判。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重返亚洲"重要战略之一的TPP,伴随着日本于2013年7月23日的正式加入,更为变幻莫测。日美在谈判攻防战中,为各自利益僵持不下,使有意于2013年底前达成协议的"夙愿"落空。2014年1月25日召开的达沃斯年会,再次彰显日美TPP谈判前途叵测。新年伊始,我们是冷眼旁观,还是积极参与,这不仅影响中国在东盟经济的地位,还影响我国致力于的国内各项改革,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财经视野     
挪威“7·22”嫌犯拒绝认罪 苏丹对南苏丹宣战 日本数千农民抗议TPP谈判  相似文献   

7.
<正>TPP获美国国会批准前景黯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却仍然急于推动国内TPP批准程序,这主要是因为安倍政府视TPP为"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之一的"经济成长战略"的重要推动力。虽然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前景不明,但日本国会众议院11月10日仍在全体会议上批准了TPP。在外部形势不乐观、内部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为何急于推动国内TPP批准程序?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此举旨在推动TPP早日生效,从而促进日本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经过5年多谈判,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越南、马来西亚等12  相似文献   

8.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简称TPP)的目标在于建立亚太区域高标准的经济一体化协定.当前谈判方包括新加坡、文莱、智利、秘鲁、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以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来处理在各个方面都差异巨大的多国贸易、投资甚至国内法规标准问题,使得谈判各方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冲突.如何正确、客观认识和对待TPP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对我国战略与智慧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自美国加入TPP并主导谈判以来,TPP的发展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WTO谈判陷入僵局、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美国的大力推动是TPP发展的机遇;错综复杂的主体、高标准的议题、众多难以协调的贸易协定却为其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被排除在TPP谈判范围之外的现实,目前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情况,“静观其变、不急于加入”;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与TPP成员国之间的FTA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TPP潜在的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0.
出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简报2011年第031期(总第959期),"对TPP影响的模拟分析"2011年11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APEC首脑峰会上宣布,美国已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8国就"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达成一致,并力争在2012年落实。随着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TPP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TPP的主要内容包括在2015年实现各国双边进口零关税、扩大各国间政府采购、取消国内金融及服务贸易管制、  相似文献   

11.
《甘肃金融》2013,(11):5-5
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中,美国以外的10个国家要求日本取消包括大米在内的所有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以及敏感产品关税的过渡期。对此,日本拒绝取消大米和小麦等5种敏感农产品的关税和表明过渡期。专家分析,安信也有可能牺牲农业利益以在年底完成相关谈判。  相似文献   

12.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贸易协定之一。目前,我国虽尚未加入TPP,但TPP的"零关税"谈判必然会对我国关税政策产生影响。压力与动力如影随形,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应以开放包容之心态积极应对,继续深化改革,寻找新的制度红利,以上海自贸区的成功运行为契机,为我国关税制度改革进行有益探索;辩证认识关税的有效保护功能,采取措施应对TPP的各种非关税壁垒,优化贸易条件,消除TPP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优化关税税率结构,合理选择运用零关税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3.
<正>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成员国终于在2015年10月6日完成最终的谈判。经过十年谈判,被外界认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终于到了关键性一刻。谈判结束过后,各国代表把TPP的规定和条款带到各自的国会或国民大会,进行审理、辩论和批准。  相似文献   

14.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之国有企业条款作为一项高端国际经贸规则,秉承了"竞争中立"原则的核心内涵,同时又进行了国际化拓展。然而,TPP国企条款仍然无法根除"制度非中性"的本质属性。TPP国企条款的规制对象对我国具有挑战性,可能在准入阶段造成投资壁垒以及对我国已有海外投资构成潜在威胁。为规避TPP国企规则的潜在风险,我国应加强制度建设,以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密切关注国际规则的新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合理、互惠、开放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进而使美国获得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战略利益,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发展和扩大。该协定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中国未来的经贸活动甚至政经形势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TPP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日本、东盟各国的利弊权衡和担忧,尤其是中国所持的态度和立场,都成为影响TPP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之国有企业条款作为一项高端国际经贸规则,秉承了"竞争中立"原则的核心内涵,同时又进行了国际化拓展。然而,TPP国企条款仍然无法根除"制度非中性"的本质属性。TPP国企条款的规制对象对我国具有挑战性,可能在准入阶段造成投资壁垒以及对我国已有海外投资构成潜在威胁。为规避TPP国企规则的潜在风险,我国应加强制度建设,以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密切关注国际规则的新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合理、互惠、开放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正>贸易成为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重要议题。11月11日,奥巴马政府将TPP事务正式移交给继任者特朗普处理,就被外界解读为,耗时7年的TPP协议可能搁浅。值得关注的是,在TPP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更多成员国将目光聚焦到了中国等国推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上。专家表示,一旦RCEP协议完成谈判,将倒逼亚太自贸区的谈判进程。今后我国应更加主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推动一体化过程中承担领导角色。  相似文献   

18.
陈华  张敏 《新金融》2015,(12):24-28
历时五年磋商,TPP谈判终于基本达成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领域制定统一规范。未来,TPP协议的运行将会书写新的贸易规则,带来巨大经济效应。TPP是陷阱还是馅饼?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与WTO有哪些区别?本文先是对上述内容作出讨论,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指出TPP深化发展对我国政治地位、经济发展、贸易水平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指出:应继续推进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FTA建设,密切关注TPP发展但不急于加入、与美国保持对话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9.
随着TPP谈判的结束,国际贸易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对加入TPP的原因及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阐述了TPP对中国的影响并认为区域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但贸易存在行政壁垒,降低行政壁垒的成本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贸易便捷化,最后对中国的外贸战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除美国外的11个TPP成员国发布了TPP的声明。日本内阁成员石原伸晃表示,各国谈判代表将于7月在日本再次进行对话,日本会致力将美国带回TPP。但从美国的态度看,回归TPP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美国方面表示,从TPP中退出的决定不会改变。当然,美国退出TPP并不意味着退出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