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等要素决定着翻译过程的动态语言选择。李霁野、祝庆英在其《简爱》译本中的名词、词句以及整个语篇衔接等选择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本质是转换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风格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而这些情节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小说语言有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两种。从我国开始发展翻译理论,一直争论语言风格问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定义。基础此,主要从风格翻译视角探究了《傲慢与偏见》译本的对话、句子结构、独白、语言表达能力、译本选词以及译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转换,也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文章以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为依托,以霍克斯译本和杨献益夫妇译本为蓝本,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翻译策略,进一步指出阻抗式翻译策略在向强势英美文化介绍中国文化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研究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电影《花样年华》的基础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和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由于英汉两民族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逻辑,造成了翻译中的各种语篇重构现象。《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因不同翻译策略的运用,使译文语篇发生重构,产生与原文在结构上的差异,较好地传递了原文的语用信息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文体分析角度,对《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译本,即杨完益夫妇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英文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采用Wmatrix进行深层次语义特征等标注,实现语料数据自动提取与对比分析,重点关注词频、词性和语义范畴等在两译本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译者因所处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翻译策略各有侧重,这些都在译文的语义范畴中有明显体现。这些发现可为《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圣经》英译表现出对语言性别政治的关注,出现了性别中性化翻译的新实践。译者们对《圣经》原文中的、或传统译本中的用于泛指的阳性词语予以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使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形态,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争,性别中性化翻译是否适用于《圣经》、中性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的艺术瑰宝。对于其翻译,历史久远,各个国家都在不同时期对《红楼梦》都进行过不同的研究,有关它的译本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要属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两个译本,他们虽然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栗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是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通过从这两种译本对《红楼梦》习语、人物语言、修辞艺术的比较研究,能让人更深切地领会《红楼梦》莫译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之所以选择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两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除了它们是到目前为止造诣很高的全译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两译本不论在文本选择、翻译目的,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总之,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都留下自己的印记,对《红楼梦》翻译特别是对由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等人完成的两个英语全译本的研究对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三个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提出的"初步原则"为视角,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于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它还是思维方式的转换,精神思想的传递。翻译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原文信息的传达,同时语言和风格上与原文是否贴近也会影响到译文的质量。本文从忠实角度,语言特色和风格等方面简单评析了奚识之、欣若和荣如德的《Treasure Island》中译本。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甚的今天,中国典籍英译本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以理雅各和赵甄陶这两部优秀的《孟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译本特点,探析两者在再现原作内容和风格上的得失。指出理想的译本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要实现行文风格和文化传递上的功能对等,以期为今后的中国典籍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归化翻译为导向,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译本,即巫宁坤译的和姚乃强译的两个译本做比较、评析。旨在洞察不同的译者对原著中细节的不同解读,认识译者的翻译风格,以讨论归化翻译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转换,也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为依托,以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译本为个案,分析了《红楼梦》译本中典故文化内容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忠实”的翻译策略只是翻译策略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可能或唯一正确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就Delabastina双关翻译理论,比较分析了《哈姆雷特》两个汉译本的双关语翻译,并总结出朱生豪和梁实秋在翻译双关语时常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异化翻译的手段抵制通顺翻译,抵制英美文化霸权。然而,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典型异化译本《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在英美国家不尽如人意的读者接受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在文本实践功能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和文体风格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两个译本:泰勒译本和罗慕士译本的第一回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泰译本存在漏译、模糊翻译、误译和文体风格缺失的现象,并尝试给出了一些词汇的译法。最后提出,在顾及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文化优先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言功能之一的语篇功能(韩礼德),与翻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以语篇功能理论为研究基础,对《简·爱》的两种中译本进行了比较与评析,从而发现两译本在语篇功能上的不同,并证实语篇功能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呐喊》作为鲁迅经典的小说集,有许多学者将其翻译成英文版本介绍给西方国家读者。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小说中有很多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民族特征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成为了小说翻译中最困难以及颇受争议的部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呐喊》译本在众多译本中堪称为经典;其中这些文化因素的翻译更为精彩。本文根据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方法,从人名、地名以及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名词、动词这两个方面赏析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呐喊》译本。  相似文献   

20.
1930年出版的《西游记》海斯译本迄今仅限文献提及,第一手资料严重不足。海斯译本在整体内容编排、部分译文引用等方面借鉴吸收了李提摩太《西游记》译本,但同时,海斯译本在句式措辞、章节内容详简安排等方面富有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