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家庭财富由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异质性而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RIF-Gini回归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劳动力转移率对农村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作用呈"U"型关系,劳动力转移率超过拐点值59.07%会加剧农村财富不平等,并且劳动力转移对中下层收入家庭的财富效应大于中上层家庭;(2)考虑转移就业的异质性后,"创业"明显提高了平均家庭财富,但同时也使财富差距扩大。"正式工作"和"临时工作"对不平等的影响仍呈"U"型关系,对应的拐点分别为53.1%和62.61%;(3)在地区差异和时间趋势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转移就业更容易加剧家庭财富不平等。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就业"(正式工作和临时工作的合并)对应的拐点逐年上升,然而"创业"对应的拐点平稳下降,这表明"创业"给家庭带来的财富效应在增强,而"就业"的财富效应在减弱。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率会随着贫困深度的增加而加速下降,这导致最贫困的一部分家庭并没有享受到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改善。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转移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路径,而长江经济带为国家开放开发战略新区域,研究其劳动力转移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对资源优化配置和林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对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就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性和全域范围影响机制进行计量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从2007年的0.982上升至2019年的1.046,研究区间内指数波动较大,且伴随时间变迁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2)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在2014-2015年期间达到顶峰18.46,后期整体放缓,加速度呈现周期性波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具潜力;(3)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系数为0.4086,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抑制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表现为显著负效应,系数为-0.0351,中部地区影响并不明显;(4)从全域范围看,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系数为0.0469,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机械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认为:(1)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但需注意劳动力转移时空规律特性,发挥好劳动力转移配置效应;(2)劳动力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3)发挥区域禀赋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长江经济带林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1978—2008年湖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数据,从总量生产函数入手,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了湖南省31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农村劳动力从低边际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具备高边际生产率的现代非农业部门引致的资源配置效应为0.90%,对总量劳动力生产率和GDP增长率的贡献分别达到了7.85%和10.93%。显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本文采用指数方法,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劳动力转移效应,对中国1953年以来各时期各年度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197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1971~1978年、1984~1988年、1991~1997年、2003~2008年和2009~2015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7%以上,并且未来10年仍有较大潜力,2025年后将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算了陕西省1990—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实证分析了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逐年提高,但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显滞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数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农村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科技进步将促使农村劳动力分配结构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即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大量转移。农村经济结构可能将随之由农业主导转为非农业主导,此时农业很可能会由农村主导产业退变为农村非主导性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6.
苹果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渐转移,苹果的生产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基于陕西省调研数据,以劳动力转移为核心变量,种植条件、地区等为控制变量,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苹果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苹果的平均生产效率为0.502,呈现出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的低下,表明苹果生产技术有待提升;(2)劳动力转移对苹果生产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3)资本投入、机械化条件、灌溉条件及上一年苹果销售价格分别在5%、1%、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苹果生产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苹果收入占比、最大地块距家的距离、市场了解情况和地区变量分别在10%、1%、5%、1%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苹果生产效率有正向影响。鉴于此,政府应重视技术培训,提供苹果生产的专项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生产苹果的技术水平;鼓励外出农民工和青壮年劳动力回乡,推动职业化苹果种植的发展;优化苹果生产地理环境、市场环境和政治环境,促进苹果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模型,构建了土地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测算了土地要素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分析结果来看,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回归弹性系数分别为0.6218、2.7731、2.0587,其中土地要素的投资弹性最大,其投入每增加1%将带动陕西省经济增长2.7731%。从要素的贡献率来看,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64.54%);其次为土地要素(18.64%);劳动力贡献最小(12.88%)。从要素的替代弹性来看,土地要素是难以被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有效替代的。同时,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极端气候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灌南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促进富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08年,全县有近27万农民外出务工,占全县总人口36%,就地转移近3万人.2007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农民工"返乡潮"现象.目前,全县返乡农民工约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11.5%,其中金融危机影响返乡1.2万人,占返乡人数的40%.对此,灌南县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县务工农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1998~2012年山东省及全国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收益、劳动生产率及商品率数据,运用粮食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及熵权法对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2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相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显著;玉米种植效益呈直线下降趋势,小麦种植效益在波动中上升;1998~2012年平均玉米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10.08%,比小麦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117.01%低6.93个百分点,表明玉米平均种植效益水平略低于小麦的种植效益水平。山东省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效益:(1)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减少粮食种植劳动力的数量,提高活劳动生产率;(2)提升生产资料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物化劳动生产率;(3)加大资金、技术及劳动力投入,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提升粮食土地生产率;(4)提高粮食生产资金的利用效率;(5)扩大粮食出售数量,提高商品率。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就业和经济结构,又能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关系楚雄市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文对楚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参照何建新的计算方法,具体测算出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VRS模式下以产出为导向的BCC模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输出变量,以就业结构偏离度、产业成长程度及城镇化率为输入变量,估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效率。研究发现:(1)由于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整体技术效率虚高的假象。(2)东部地区在户籍制度,资本、技术对劳动力替代等因素的影响下规模效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其综合效率较低。(3)西部地区未充分发挥好当地的资源优势,综合效率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吸纳效率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5~2012的统计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弹性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促使林业产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并且影响效应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因此,应重视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会,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新农合异地就诊和报销的地域性歧视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跨城乡、跨区域流动的影响,本文利用7个劳务输出大省2007~2011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县内报销比例每提高10%,农村劳动力选择县内务工的概率增加1.9%。同时,县内报销比例的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跨省务工的积极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一方面,新农合的实施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升、外省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以及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使得这项医疗保障政策并没有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尼斯和费景汉曾指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农机具购置补贴作为一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财政支农方式,可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0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农村"推力"的角度分析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其它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机具购置补贴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导致农机与劳动力之间产生要素替代,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其它财政支农支出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机具购置补贴在粮食主产区对农村劳动力流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非粮食主产区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营管理》2003,(12):36-37
近年来,我们积极主动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认真组织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走进城市,走向海外,取得了显著成绩。———劳动力转移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劳动力转移(本乡镇就地转移和向乡镇以外输出)的务工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为40.18%、2001年为42.78%、2002年为45.39%;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040元,同比增加158元,增长8.3%,人均收入中劳动力转移收入为1110元,占54.41%,净增加的158元中劳动力转移收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期准确估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方法]文章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设置邻接、地理和经济3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检验了2007—201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结果](1)我国省域农村贫困发生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均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邻接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使得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317%,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136%;在地理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使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323%,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129%;在经济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将使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0.315%,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0.192%。[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本区域内的农村贫困减少,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来缓解相邻地区的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利用1993年到2012年的有关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不影响农村粮食产量,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等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带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受到的歧视正在发生改变。本文根据2002年和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利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构建农村转移劳动就业歧视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农村转移劳动力受到的就业歧视下降,"户籍制度"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市场调整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在发达地区受到就业歧视程度的下降速度大于欠发达地区,在中高收入行业的就业歧视上升,低收入行业就业歧视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建议放松制度约束,提升市场自身发展对劳动力的调节机制,以市场为主导,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城市就业的意愿,刺激劳动参与率的后发潜力,延长人口红利效应,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改革带来了大量福利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代际差异。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实证分析了社会信任对农村劳动力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会信任会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代际职业向上流动;(2)社会信任会通过促进社会网络的形成而影响代际职业流动;(3)当代际职业流动跨度增加时,社会信任的正向作用减弱。除此之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信任的正向影响也会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