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状况、心理状况、学习情况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实途径和长远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普遍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工作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于粤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隔代教育存在着祖辈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内容匮乏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应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调动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区四个层面形成合力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从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部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生活、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维权、教育与关爱,但仍存在问题。应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完善动态监测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亟待关注。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经济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令留守儿童学业与身心发展陷双重不利境地。学校教育有意无意漠视其特殊性,致使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背负更多消极体验。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忽略了农村儿童的现实需求。对此,需加大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拓宽留守儿童教育途径。学校应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设置。要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转变其教育观念,适时加强亲子沟通,促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近期,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大量企业出口受阻、经营受困,迫使部分在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提前返乡.这一农民工回潮热,对于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它将使得留守儿童不再孤独,使他们能重获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家庭的教育功能也将得到强化.但是任何社会现象的社会功能都具有两面性,既有正向的功能同时也会具有负向的功能.本文着重探讨返乡农民工对于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农民工返乡是否就能解决早期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存在的所有问题呢?除此之外,是否又会由此产生新的问题呢?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改善或者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呢?本文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一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七个村的留守儿童现状,发现了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的监护、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弥补亲子教育的缺失,提出“类学校”模式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优势,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开设心理课堂,建立“代理家长制’’等措施,为留守儿童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理想场所,我们应有效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作用。同时,应深刻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努力协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力量.切实加大援助力度。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笔者的主要关注点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结合社会工作理论,对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做了一下梳理,探讨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政府借助扶持教育的方法对贫困地区进行的精准扶贫方式,让不同的人群享受相合适的教育资源,接受教育。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避免教育帮扶的盲目性。文章通过对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梯次和增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及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进城务工经商,从而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笔者对苏北宿迁市泗阳县王集镇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现状,并尝试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作用.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或失当、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或缺失、农村不良环境的催化和青少年时期的个性特征致使他们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这一问题近年来巳呈严重化发展趋势。而社会未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问题近年来受到我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城乡教育差距则被视为教育不公平中最突出的矛盾,城乡教育差距是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显性表现。目前的大量关于教育城乡差距的研究文献都是针对学历教育提出的,文章以北京2007年—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立足于非学历教育中幼儿园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提出了不同于学历教育教育差距度量的基本指标和方法,并以此对产生教育城乡差距的内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描述了流动人口子女当前的就学状况,并分析了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效率——公平”框架下,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和公正。城乡基础教育差距问题的根源,在于不断扩大的城乡经济差距。科学发展乡村经济,是最终解决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根本途径。当前,解决城乡基础教育差距问题,应着重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加强乡村基础教育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研究农民对其子女的教育投入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民为子女教育多投入比为他们多储蓄,对其子女的未来效用更大,使他们更容易转移到城市中。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建设的投资,从硬件和软件方面为农民对其子女的教育投入和投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较城市,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家长认识不足、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以及双亲尤其是母亲的外出打工,使得孩子不能接受很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要摈弃错误观念,树立正确教育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探求教育技巧;创新教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以改进农村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前理论界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极少文献从社会性别视角关注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通过对大冶、鄂州和武汉三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相对男性而言,女性的男孩偏好意识也很强,而且女性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女性的性别偏好意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除培育新型生育文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外,更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以弱化女性的性别偏好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2007年期间发表的旅游教育相关文献,从旅游教育发展、旅游人才培养、地区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旅游课程与教学内容和国外旅游教育等几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国旅游教育的研究状况,认为未来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旅游学科建设研究以及旅游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探讨将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大背景下,农村妇女外出导致的女性育儿功能弱化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凸现,母亲外出对农村地区的儿童健康影响如何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方法/过程 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讨论与检验了中国农村地区母亲外出与儿童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母亲外出对农村儿童的年龄别身高(HAZ)及年龄别体重(WAZ)等营养健康指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学龄前儿童以及男童的影响更大。在心理健康方面,母亲外出将导致儿童的抑郁程度上升,且女童所受到的心理健康冲击明显高于男童。此外,本文还发现,农村家庭育儿数量的增加不利于儿童营养健康,而提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营养和心理健康。因此,为更好地保证农村地区的儿童健康状况,需要为农村女性提供更多的当地就业机会,提高儿童照料替代品的可获得性,以及引导生育观念转变,减少男孩偏好。  相似文献   

20.
在代际关系的视角下,子女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赡养行为以及父母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父母的主观幸福感。本文基于CFPS2018年的数据,探讨中国子女受教育程度对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父母主观幸福感水平有积极作用,解释了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偏向于舍弃孩子的数量而成就其质量。(2)子女受教育程度对父母主观幸福感影响程度在父亲和母亲、城乡及不同年龄段父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3)父母主观幸福感水平还会受其个人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态、收入、子女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从降低生育成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