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志明 《新智慧》2006,(12):49-50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金融负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而采用实际利率法对债券溢折价进行摊销较为烦琐,笔经过实践,设计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债券溢折价摊销模型,不但可以自动计算实际利率,而且可以根据债券期限自动计算各期的实际利息以及债券溢折价的摊销额并给出会计分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本先对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折价的计算方法及会计处理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债券溢折价摊销模型。  相似文献   

2.
幸强  吴刚  周鹏举 《新智慧》2000,(2):46-46
企业债券的发行价格有三种:平价、溢价和折价。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利息,需要对债券溢价或折价在债券存续期内摊销。现行实务中多采用直线摊销法和实际利率摊销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际利率法的两项基本规定推论出债券溢折价摊销额、利息收入、债券投资账面价值的计算规律,据此认为实际利率法是一种集精确性与简便性为一体的摊销方法,并非会计界认为的二者不可兼得。  相似文献   

4.
1997年以来,陆续出台的一些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对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修改和一定的界定,它打破了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的单一摊销方法,引进了实际利率推销方法,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谈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摊销的实际利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介绍了实际利率法下长期债券投资溢价、折价摊销的计算过程及其账务处理,阐述了实际利率的计算原理及其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6.
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金融资产的重要分类,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会计处理也是教学实践的重难点,对初学者及会计人员还是难以把握的,尤其是整个核算中涉及核心要素较多,环环相扣。本文立足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对核心要素分层讲解:一是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辅以时间数轴解析溢折价;二是以分期付息及一次还本付息两种债券的计算为切入点,对实际利率计算的公式、应用进行探讨;三是对实际利率法下摊余成本的"公式法"与"T型账户法"作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实例归纳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使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具体实务、实践运用中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以下简称《准则》)对于规范企业借款费用的核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此作以下探讨。一、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额时,累计资产支出的上限问题按照《准则》的规定,企业要计算固定资产专门借款费用资本化额,首先需要计算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这就涉及到累计资产支出的上限问题。企业是以银行借款的本金(或债券的面值)还是以期初银行借款(或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或者期末银行借款(或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作为累计资产支出的上限呢?对于这个问题,《准则》明确规定,对涉及银行借款的内容以银行借款的本金为累计资产支出的上限。但对发行债券筹资的情况,《准则》未做出明确规定。企业溢价或折价发行债券时,由于企业实际收到的资金应当是债券的面值加上债券的溢价或者减去债券的折价,因此应当以债券期初的账面价值作为累计资产支出的上限。再者,随着债券利息的结付,对于溢价发行债券的,除了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流出企业外,还有一部分相当于溢价的资金也流出了企业,给投资者以补偿;而对于折价发行债券的,企业按照较低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流出了企业,还有一部分相当于折价的资金被节余了下来...  相似文献   

8.
商誉问题的会计处理一直是理论界的关注话题。对商誉的产生及确认也相应地影响着商誉的摊销等问题。本重点从商誉的摊销在理论上的认识、商誉摊销的年限、摊销方法——直线法和现值法及会计处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曾艳芳 《新智慧》2008,(3):42-43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并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各期的投资收益。其中,“实际利率”是该债券的“实际收益率”,该“实际收益率”的计算要预先确定未来的现金流量,也即要预期未来本金和利息的收现情况。未来现金流量通过实际利率折算,其现值即为初始投资成本,那么在初始投资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随着未来现金流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笔者认为,在实务中,即使预期未来现金流量会发生改变,也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基于重要性原则区别对待:如果该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或不重要,则可以假定该实际利率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存续期间或更短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否则,应重新计算实际利率。如果不加以区别对待的话,则可能会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无论如何,在进行账务处理时都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因为这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即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彭俊 《新智慧》2007,(11):79-80
银行分期等额偿还贷款是指银行要求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分期偿还贷款,而每期等额偿还的金额是按照名义利率计算出来的本息加以平均求得的。在这种贷款方式下,借款人虽然一开始获得了贷款本金全额,但由于在贷款期内每期要偿还部分金额,因此实际可供借款人使用的资金将越来越少,这样实际上提高了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11.
发行债券同发行股票一样,都是通过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而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具有筹资迅速的优点。这两种筹资方式各有利弊发行公司债券不会分散股东权益,削弱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但发行债券公司必须在偿还日到来之前,积累和提供大量相应的现金,以保证偿还本息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这将会增加公司的风险。特别对于成长型的公司,本身资金紧缺,债券到期的大量现金支出将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胁,这相应也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公司若采用发行股票来筹资,虽然可以不用偿还本金,但是发行新股不但会直接威胁到现有股东的利益和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且其筹资的成本也是较高的。一、可转换债券特点分析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性质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又具备二者优点的筹资方式。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规定的价格或一定的比例,由持有人自由选择是否转换为普通股(或优先股)的债券。由于这种债券可调换成普通股,给予投资者未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其风险性相应降低,所以其票面利率一般低于同期市场报酬率,这可以为公司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债券的转换亦可以减少公司筹集现金偿还本息的压力,所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筹资方式。由于可转换债券通常票面利率低于同期市场报酬率,因此投资者的利益补偿一般是...  相似文献   

12.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下的企业合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是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各有适用范围。两者对合并企业具有影响:按照购买法,合并所产生的商誉采用了分期摊销与减值测试并用的方法;权益法要求按并入净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入账,不确认商誉或负商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我国沪深A股IPO折价现象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沪深A股IPO的折价程度不断减弱,定价逐渐趋于理性。实证分析中只有网上超额认购倍数、发行日与上市日之间的间隔期和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定价发行方式对IPO折价程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股票发行定价方式的改变是影响我国A股IPO折价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融资租赁中,不论是承租方还是出租方,都存在着对借贷方产生的差额(即未确认融资费用或未实现融资收益)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或分配的问题。若按常规算法核算,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且容易出错。为此,笔者总结出一个简便可行的算式,现介绍如下:假设:期初应付本金余额或租赁投资净额余额为ao,租金为B,实际利率为i,期数为n,则第n期应摊销(分配)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未实现融资收益)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债券面值和年票面利率一定情况下,分析债券在溢价、平价、折价发行,以及一年内付息次数不同时的内在价值与规律。  相似文献   

16.
陈四清 《新智慧》2004,(12B):65-66
可转换债券投融资绩效主要取决于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对融资而言,可转换债券可带来融资成本低、股本稀释作用相对较弱、资本结构改善、灵活性强等绩效;对投资而言,可转换债券既提供了偿还本金的安全性,又给予了获得股票成长的潜在收益的机会。运用可转换债券进行有效的投融资活动,必须科学测算可转换债券的投融资绩效,才能避免投融资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17.
在会计业务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实际利率法的问题。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应付债券"的"利息调整";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中"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归纳出一种原始的直观图示法,让实际利率法变得简明易懂。  相似文献   

18.
余玉苗  李孟莉 《新智慧》2000,(16):25-26
可转换债券是指根据发行契约可以在一定期限之后按所规定的转换比率或转换价格转换为发行企业股票的债券,它具有债权性证券与权益性证券的双重性质,因而又可称为混合性证券。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和发行企业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性大,投资风险小。一方面,持有人对发行企业具有强制性的要求权,可以定期获取利息收入,到期收回本金。另一方面.持有者可按规定选择有利的时机行使转换权利,将债券转换为股票,成为企业股东,享受股利和资本利得。体现了投资这种混合证券所具有的“下可保底,  相似文献   

19.
张健 《现代经济》2013,(4):30-35
禁止折价发行是我国《公司法》的一项不可突破的禁律,然而这一强制性规定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对禁止折价发行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的检讨,进而论证了折价发行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在资本信用向资产信用的理念转变过程中,面额股票的废除以及折价发行的允许成为了自然之选,以此为我国公司制度和经济的发展提供规范支撑。  相似文献   

20.
周转材料摊销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摊销方法对应不同的账务处理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形。本文在描述和分析周转材料各种摊销方法和相应账务处理的基础上,认为对周转材料摊销的核算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不能采用分期摊销法,确实存在需要分期摊销情形的,可以比照分次摊销法进行核算;同时不能使用"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账户进行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