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状况1.描述区域差距状况的指标选择测度区域差距的指标有很多种,本文将选用人均GDP、基尼系数、标准差系数、泰尔(Theil)指数等指标来描述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状况。人均GDP作为一个收入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陆铭 《上海改革》1998,(8):34-36,33
1997年,上海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另据上海市计委预测,到2005年,上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可能达到1万美元,从而进人后工业化阶段。如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的话,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6.24%。按这一增长速度来计算,2010年时,上海的人均GDP将突破2万美元,大约达到目前香港水平。从世界各主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与地区的历史经验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界线,从这之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一系到变化。  相似文献   

3.
绿色GDP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的综合核算指标,能较为客观地衡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选取绿色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指标,测算、比较2000—2010年期间浙江和江苏两省绿色GDP的数值以及绿色GDP对区域GDP的贡献率,得出结论: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优于江苏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两个角度探讨导致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优于江苏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能原因,认为江苏省以工业尤其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较高能源强度削弱了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华东电网是我国最大的区域电网之一,其覆盖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福建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持续高涨,至2004年底,国民生产总值GDP合计为45071亿元,占全国GDP的三分之一;人均GDP达到1899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截止2004年底,华东电网拥有500千伏输电线路1.13万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3万公里;500千伏变电容量6425.5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容量12471.6万千伏安。华东五省市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2004年为6916万千瓦、电量5250千瓦时、最大峰谷差为2190万千瓦;今年夏季全社会最大电力需求预计将达9900万千瓦,同比…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江苏省苏南与苏北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早已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心头之痛。2002年的年终统计数据催生了一项大胆的改革举措。那一年,从数据上看,苏南GDP是苏北的2.6倍,人均GDP是苏北的3.8倍;  相似文献   

6.
企业数目、创新与人均GDP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归纳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企业数目与有效激发创新活动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有关理论基础上,采用上海市、浙江省等省(市)和全国1996年及2001年普查数据组成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万人拥有产业单位数与人均GDP的关系。最后指出,全面推动新企业的创设是催生企业家、激发创新、提高人均GDP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10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2002年,浙江人均GDF达到2034美元,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由于:(1)人均GDP从2000到10000美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2)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是渐进而非突变的;(3)国内外专家比较多地研究了人均  相似文献   

8.
一、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现实(一)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现状一是区域经济规模差距拉大。2005年,东部地区占全国GDP总额的比重达到57.52%,而西部只有12.97%。若以GDP总量计算,西部地区GDP总量只有东部地区的22.56%。从人均GDP来看,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个崭新的概念——“环太湖经济圈”应运而生。它指的是江苏省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五个城市。环太湖经济圈土地面积27383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000多平方公里.承载人口4100多万.环太湖地区的人均GDP5631美元,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GDP总量占全国GDP的11.6%,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3.4倍。但由于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太湖流域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为39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甘肃省气候变化挑战的基础上,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温室气体评估方法,对甘肃省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行了评估,甘肃省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排放了75 927.83和79 897.96 KtCO2的温室气体量,通过与上海市和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虽然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总体而言,仍具有煤炭排放贡献大、单位GDP排放高、人均排放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