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包容性为研究视角,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四个维度,构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类型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研究表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呈向好态势,但发展过程中存在"包容性差-内在发展速度不一致-整体协调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以包容性发展为依托,在新型城镇化各空间维度中提供更均等的机会,发挥各子系统比较优势,推动其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城镇化质量,说到底就是改变传统城镇化模式,谋求新型城镇化红利与改革红利的叠加优势.提高城镇化质量首先必须确立正确导向.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关键是农民工市民化,根本目的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制度约束和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城镇化的导向存在较大偏差.突出表现为片面追求物质形态的城镇化,而忽视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城镇化走上"化地不化人"的歧路,导致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占地快速扩大、城镇数量快速增加、城镇形态快速变化,但农民工问题日益凸显.过去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接近70%,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达到75%,但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不到30%.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市长协会目前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与工业化伴随伴生。各国城镇化道路多种多样,如英德代表的西欧模式、美国代表的北美模式、日韩代表的东亚模式、前苏联代表的苏东模式、印非代表的南方模式等。与他们不同,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动员驱动。改革开放以后,限制人口流动的条件相继放松,城镇、区域、民族、行业等不均衡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尽管各地推动城镇化的具体路径有所不同,但总体动员特点鲜明,即以政府为主导,依托社会动员推动城镇化向既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数字     
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0年来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手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城市融入为切入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代际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较强烈,但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个人特征因素中进城务工年限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城市融入度对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显著,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均注重工资待遇水平、居住条件、物价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城市归属感的实现,但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受职业技能水平、社会关系网络及户籍状况满意度影响较大,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强调职业升迁机会、工作环境和子女教育状况满意度的提升。据此,提出构建新型职业培训模式、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归属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创新,目前是理论界和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体制机制创新,对安徽新型城镇化来说最为迫切。近年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居住在城镇,但并未融入城市,在就业、教育、住房等社保和公共服务方面没有享受市民待遇。要提升安徽新型城镇化,就必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通过创新,不分户籍、学历。"解放人","发展人"。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走出安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1)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并具有协整关系;(2)人13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存在从农地非农化到人口城镇化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从人口城镇化到农地非农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著;(3)人口城镇化关于农地非农化的弹性为0.53,即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变动1%,人口城镇化将变动约0.53%.研究结论:研究区城镇化方式为先土地非农化再带动人口城镇化,土地非农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引擎在推进城镇化速度方面非常明显.是一种粗放、摊大饼式的土地高消耗、人口低吸收的城镇化方式.因此,必须建立城镇集约化指数控制农地非农化速度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以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玉红 《农业经济》2012,(6):104-105
辽宁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紧张冲突、城市发展不集约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城镇化发展成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焦点所在.财政政策应当在创造市场准入、要素流动、建立均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运用合理方式发挥作用,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四川藏区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内地的工业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难以在此复制。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四川藏区的重要产业,以旅游为导向推进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备受各界关注。从国内外研究旅游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归纳出四川藏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逻辑在于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以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化,实现后发优势;而旅游城镇化的动力则源于旅游经济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并由此产生"飞地"和"全域旅游"两种典型模式。未来,四川藏区的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应主要围绕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布局构筑地理空间,以旅游业为主导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动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行。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有的城镇发展模式不利于集聚人口。第一,"以大管小"的城镇化模式对人口向城镇集聚存在不利影响。在现有城镇管理体系下,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大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人口因此过度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3.
制度创新与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社会发展趋势,主要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中国城镇化道路有其独特性,即必须面对现阶段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这一基本国清。目前人们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国城镇化模式的主流是发展小城镇。本文主要是通过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只有11%。建国5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提高,根据统计资…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人口大县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二元论,剖析了四川省欠发达人口大县的经济发展动力、政策体制动力与劳动力转移动力对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作用,以揭示欠发达地区人口大县城镇化动力的实质。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脱节,工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带动较小;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城镇服务设施建设与转移劳动力对当地的经济带动作用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较大。欠发达地区人口大县城镇化发展由于内生性动力不足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湖南省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其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据此评价了湖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而对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镇化总体发展不协调,主要来源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分别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宏观发展战略导向对各城镇用地指标分配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为政绩观念因素和投资驱动因素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对陕西省农村居住环境进行优化研究,对集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关中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新型城镇化的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优化策略进行分析。[结果]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总体得分为81. 39,处于中等偏下水平,5个系统的得分顺序依次为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居住条件。[结论]农村绿化水平、投资和创业环境、集体供暖率、医疗设施满意度以及社会福利与保障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及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改善资源利用不合理、建筑设计美感缺乏,景观协调度不足,人文气息缺失等制约农村居住环境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率全面提升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过度"土地城镇化"的现象,从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提出了健康城镇化应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对1981~2004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指出人口和土地的城镇化都要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才能实现健康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0年~2010年兵团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人口、产业、空间数据建立协调度模型,运用典型相关分析路径分析探讨了兵团金融发展水平与人口、产业、空间城镇化四者之间的关系及效应,进而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进行协调性分析,发现兵团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支持水平提速较缓慢,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协调性较高而发展速度较慢。(2)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发现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发展,金融结构抑制金融发展,同时,空间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发展,人口与产业抑制城镇化的发展。(3)进行路径分析,发现金融规模及效率对空间城镇化支持效应显著,金融支持结构促进人口城镇化,抑制产业及空间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业产业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探讨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和解决三农问题。[方法]首先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权重大小,进而通过灰色关联法计算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结果表明唐山市新型城镇化系统中人口城镇化的水平最高,生态城镇化的水平最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介于人口和生态城镇化之间。(2)农业产业升级系统中农业经济水平在农业产业升级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农业合作社、附加值产值、产业组织模式和科技成果对农业产业升级的贡献程度较低。(3)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关联系数都在0700以上,说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系统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4)人口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与农业经济水平的关系程度最高。[结论]根据唐山市目前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发展水平,加强农业产业升级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会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口城镇化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以CNKI数据库中相关论文为数据来源,分析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前沿问题。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的文献呈稳步增长态势,于2018年到达峰值;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且发文作者之间合作较少;人口城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城镇化与经济方面的研究、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协调发展研究以及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