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通过分析阐明皖江城市带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导下一步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进一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采用查阅年鉴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各区域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主要集中在江淮丘陵区;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比较大,但后备资源不足,加重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负担;整治后耕地质量差和权属不清;综合整理过程中缺乏环境影响评价;缺乏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和监管;忽视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等.  相似文献   

2.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工作对象是指近年来由于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耕地开发、土地整治等活动,数量、质量、权属状况等发生变化的耕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浅丘低丘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地貌类型,探索其背景下耕地细碎化特征并进行分区整治有助于地区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助力乡村振兴。方法 文章从村域尺度选择重庆市垫江县某村作为研究区,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选择3个自然细碎化指标和3个权属细碎化指标,通过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得每个地块自然细碎化指数和权属细碎化指数,并通过四象限法得到该区域不同的细碎化耦合类型。结果 (1)研究区自然主导细碎化以中等得分(53.41~64.20)为主,权属主导细碎化以较高得分(66.61~77.40)为主,权属主导细碎化程度更高。(2)自然细碎化程度极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岭的四周和谷的边缘,程度与坡度正相关;而权属细碎化程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相互间杂,全面发育。(3)四象限划分结果分别为高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低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高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低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其占比依次为31%、32%、17%和20%。(4)在村域范围内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时,土地整治工程和权属调整都应结合细碎化的组合类型因地制宜,尤其是权属调整方面,可创设性地将自然细碎化高的区域(高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和高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和自然细碎化低的区域(低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和低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分别流转给不同类型的经营者,让其分别进行专业化经营。结论 浅丘低丘地貌背景下耕地细碎化以权属细碎化为主导,整治时应分不同耦合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  相似文献   

4.
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治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农民是否全程参与土地整治,决定着土地整治的质量和效果.实践证明,凡是农民参与的土地整治项目,都能发挥出最大治理效益,达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和改善耕作条件、促进农业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田块空间和权属信息的耕地细碎化MAVF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结合土地整治内容提出田块尺度多属性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完善耕地细碎化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以江西省乐平市双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上河村片为研究对象,选择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潜力的田块细碎化待整治特征为指标,采用AHP和MAVF法制定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的细碎化程度。研究结果:(1)将田块空间信息叠加非空间权属信息后,基于多属性价值函数和权重测算得出251户农户细碎化指数最低为0.170,最高为0.870,中位数为0.469,平均数为0.493,细碎化指数呈现右偏态;(2)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为0.493,细碎化程度处于中差水平.研究结论:基于田块空间和权属信息,采用MAVF法构建的田块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指标体系,较传统耕地权属破碎评价指数更科学全面地反映了耕地细碎程度,本研究为完善耕地细碎化评价理论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意义重大。当前,土地整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范围、内涵、目标、运作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转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土地整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政府、市场和农民三个方面,对土地整治的运行机制逐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整治创新机制,即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赋予土地整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就土地整治工作而言,即要进一步巩固以土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平台,不断强化农业现代化基础、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土地整治内涵、外延的深刻转变.从土地整理到土地整治,不仅是概念上的变更,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范围上,已由相对孤立的、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从农村延伸到城镇;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相结合,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  相似文献   

8.
为对华南山地丘陵典型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进行调查与评价研究,以连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针对连州市耕地整治、其它宜耕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类型的土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土地整治潜力总规模为36680.73公顷,其中耕地整治规模有32722.08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规模有2550.87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规模有412.91公顷,土地复垦规模有283.69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有641.95公顷。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总量有3018.33公顷,耕地整治可补充耕地261.41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2215.20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52.56公顷,土地复垦可补充耕地面积64.45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可补充耕地面积424.71公顷。通过整治可大大提高研究区域土地的节约利用水平,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充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整治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利益均衡下农地整治权属关系调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利益均衡下农地整治权属关系调整的发展动态,以探求适应新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属管理的新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发达国家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通过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能、强化农民的有效参与、合理评定土地价值、开展权属登记工作等权属管理手段,有效治理农地细碎化并促进农业现代化。然而,中国农地整治仍囿于以工程技术手段改造土地物理属性,对协调土地资源重配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变化重视不够,坚持以农民为核心、统筹兼顾利益主体的多元需求,是权属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研究结论:权属管理要以"人地协调"为研究理念,以实现农地整治绩效最大化为研究目标,以农民利益保护为研究核心;要从制度设计和立法层面着手探寻多元利益主体的均衡路径,并从权属管理目标、主体、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实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10.
李少帅 《中国土地》2012,(10):47-48
黑龙江省现有耕地1 8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0%,位居全国第一.作为耕地大省,该省土地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方面,积极创新,由以前省级国土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审批,市县国土部门负责实施管理转变为省级国土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审批,市县政府负责项目实施,即项目审批权和建设管理权"两权分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笔者就该省"两权分离"管理模式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1.
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四大基本目标.我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相应的理论基础尚不完善,目前土地整治大多仍以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目标,土地整治活动对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土地整治的生态优化模式研究更少.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3)小规模、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的耕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制约区域耕地综合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质量重估提供参考借鉴,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地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促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标准样地概念引入到基于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成果体系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分析和评价中,分析了标准样地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标准样地的土地综合整治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方法,并将这两种方法应用到广西的右江河谷区,探讨其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各环节的分析与评价中应用方法.结果表明,标准样地可以有效的建立土地综合整治中耕地质量控制标准和整理后耕地质量的评价,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通过促进地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权属调整工作,共同降低自然因素和产权因素造成的耕地细碎化;(2)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新农主导模式定位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地流转与农地整治的耦合度更高,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的比例更高,对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为明显;(3)与丘陵山区农地整治相比,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研究结论: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总结和完善农地整治的地域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双管理的转变,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和土地整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分等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是土地整治评价的基础;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和工作目标,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提供了方向,并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成果相结合,可实现补充耕地的等级和数量不低于被占耕地的等级和数量,补充的耕地与其他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6.
成绩背后的忧思 作为保护18亿亩耕地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这项"得民心,惠民利"的德政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以来,全国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4200多万亩,超过同期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保证了全国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对粮食稳产增收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同时,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以及田间道路建设等措施,提高了耕地质量,建成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2亿多亩."十一五"期间,通过开展土地整治,新修建沟渠670多万公里,建成田间道路590多万公里,经过整治的农田,产量比过去增加10%~20%,全国提高粮食产能160多亿斤.可以说,土地整治为我国创造了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奇迹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是改善三生空间、实现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对土地整治业务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提升路径,土地整治应围绕各部门联动、扩大土地整治对象、深化土地整治目标和优化资金整合模式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明确耕地整治建设等别目标研究,确定各分等因素的现实和自然等潜力,并准确识别项目区的主控因子及其可提升程度,便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措施,并对整治建设工作效果作出科学的预期性评判。[方法]基于2010年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和中江县集凤镇、南华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通过加权求和得到项目区不同作物各分等因素的平均质量分值,运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得到项目区耕地的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并识别耕地质量提升的主控因子。[结果]中江县集凤镇、南华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主控因子为灌溉保证率、有效土层厚度、坡度、岩石露头度、有机质含量,项目区的省级耕地自然等提升现实潜力为1.33等,理论潜力为1.48等;国家级耕地自然等提升现实潜力为2.46等,理论潜力为2.62等。[结论]耕地质量提升的现实潜力可以作为土地整治建设的耕地质量等别目标。  相似文献   

19.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仅为1.31亩,低于全国1.36亩的平均水平,如何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广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工程,以建设促保护,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整体推进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平台,健康、有序地推进广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成效卓越.  相似文献   

20.
如何破解新形势下的用地难题?河南省洛阳市提出实行"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用地靠挖潜,节约集约靠整治"的用地新思路,其中,农村土地整治是破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农村土地整治不仅直接关系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且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