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新的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虹膜、面部识别等)逐步应用于客户身份识别与校验,与传统的面对面识别形成替代或补充关系。本文简要归纳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情况,分析以新技术开展客户身份识别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可行的风险管理手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田奎 《会计师》2021,(14):9-10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创新的金融科技,其已经渗透到金融行业的每个领域,并衍生出新的业务模式,然而互联网金融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略.本文通过对蚂蚁金服集团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其商业背景与业务模式的梳理,探究其特殊的盈利模式及其风险,以期为新经济发展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方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电脑》2017,(1):79-80
当前,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对金融业的商业模式、结构,甚至价值链都产生颠覆性影响,传统的金融行业面临转型压力,国内各大机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需求不断增加,提升全渠道客户体验、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增强全金融服务能力、拓展客户及区域覆盖、强化管理与风险控制等,成为金融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客户身份识别是反洗钱工作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就无从谈起。我国于2007年制定实施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沿用至今,但国内外经济、金融、信息技术、科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反洗钱监管要求也日趋严格,现行的监管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现行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和修订,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营销是一门艺术。作为银行员工每天都要向客户营销金融产品,提供便利的服务。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对不同客户识别、引导和维护,进行恰到好处的营销,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营销成功率,培养并扩大优质客户群体?我认为有六种营销技巧,供大家参考:一是更换语气方式。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  相似文献   

6.
客户教育最早出现于金融行业。它是指金融企业为实现营销目的,充分利用各种经营资源和营销手段,在客户细分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向客户传递企业价值观,消除客户的疑虑,以提高与特定客户之间的关系质量为目标的高素质营销。客户教育源于本世纪70年代的西方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7.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基础层次和延伸层次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洗钱风险,剖析了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从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客户身份识别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重点,建立以‘恰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毛佰利 《理财》2014,(9):31-31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在金融行业不断的渗透与融合,促使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通道对传统业务进行升级再造,加速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释放金融创新活力,拓宽客户服务边界。也带来了良好的品牌和市场效应。这一两年里,迅速升起的余额宝、微信红包、滴滴打车、阿里小贷、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创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融入到当下的生活中,使金融更便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伴随以阿里金融为首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证券,乃至整个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改变现有的金融产品设计、推广及流通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新型业态形成的同时,不仅带来了经济利益,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金融行业如何蜕变和提升以适应新局面,将成为传统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农业银行作为国内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在金融互联网化方向独树一帜。截至目前,农业银行各类电子银行产品注册客户总量达6亿多户,网银、掌银、电子商务年交易笔数合计超百亿笔;电子渠道金融性交易攀升到90%以上,电子银行业务年收入90多亿元,居同业第一位。互联网金融创新突出改变"四度"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持续深入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了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动力。传统电子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电脑》2014,(10):88-88
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金融展上,全球安全身份识别解决方案领导者HID Global重点展示了其FARGO金融证卡解决方案和ActivID在线金融交易安全解决方案,通过与HID Global联网门禁解决方案相结合,HID Global助力金融行业客户实现了门禁与IT融合的安全身份管理。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涵盖了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互联网与金融业的有机组合,正在从旅行、吃饭、娱乐、工作等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在不断地挑战“二八法则”,处于80%的普通客户对银行各项业务的影响度正在不断提高。不论是金融的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的金融化,都是时代的进  相似文献   

13.
蔡宁伟 《征信》2023,(4):78-86
客户身份识别作为反洗钱“四大核心义务”之一,长期以来承担了基础职能。同期,客户尽职调查在反洗钱监管中的要求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逐步替代客户身份识别,成为反洗钱新“四大核心义务”之一。学术界和实践界存在是客户身份识别包括客户尽职调查,还是客户尽职调查涵盖客户身份识别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推进我国反洗钱管理从客户身份识别向客户尽职调查转型,对于金融机构全面理解客户尽职调查的内涵、强化“风险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我国反洗钱监管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从国内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业务实践等多个维度梳理并总结客户身份识别与客户尽职调查的历史沿革、体系建构,并从反洗钱管理的视角厘清二者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事件高发,从根本上是由于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提高风险控制水平降低信用风险事件发生;互联网金融特有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仍然以传统金融业模式经营各类金融业务,不能有效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本文试图从金融业本质出发,探究影响国内互联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和障碍,解释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事件高发的原因,探索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路径,以求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向客户提供消费贷款及相关金融服务,是传统消费金融与互联网理念、技术、渠道全面有机融合的产物。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扩大内需角度看,发展消费金融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梳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政策环境入手,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发展面临挑战,并从征信、风险控制、营销、场景化建设四个方面探讨大数据技术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16日,阿里旗下小微金融服务公司更名为蚂蚁金融服务公司(简称"蚂蚁金服"),这是该公司筹建一年多之后对外发布的正式名称。至此,蚂蚁金服旗下互联网金融链浮现,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及筹备中的网商银行。这是阿里系对其互联网金融战略的一次大整合。蚂蚁金服互联网金融圈离不开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为主的平台业务。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必须建立在完整、准确、能够挖掘分析的电商平台前后端积累的大数据上,这是互联网金融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提升资本流动效率来实现金融资产灵活高效配置的商业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客户优先"的创新思维,是一种普惠金融的创新模式,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电脑》2006,(3):90-90
本刊讯 在金融行业,微软提出的口号是体验金融。近日,微软公司金融行业银行业务部总经理David Vander针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向媒体介绍了微软在金融行业的优先解决方案。他说,大多数的银行,也包括中国很多的银行越来越重视客户体验。因为通过客户在服务接受点所获得的体验,可以帮助改善营销,特别是交叉营销。而微软的金融解决方案不仅在技术上是领先者,  相似文献   

19.
《银行家》2015,(3):10
编者按:现如今,互联网金融产品之所以能够遍地开花,是因为拥有互联网特性的金融模式给予了客户更好的体验。而传统金融企业要想在互联网金融有所突破,就要匹配客户的切实需求,推出"用户体验至上"的互联网产品。面对滚滚而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传统银行业的抢滩节奏明显加快。金融企业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争抢可谓不遗余力,各家的思路也各不相同。一些银行在大力优化原有基  相似文献   

20.
杨磊 《现代金融》2013,(11):19-20
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其对金融行业的渗透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渠道脱媒、客户脱媒、业务脱媒的现象日益严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银行要充分认清形势,尽快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