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对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采取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现城乡平等就业,为农民进得采、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日显突出,本文从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政府职能、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层面分析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进一步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从体制上根本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建议设置管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彻底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尽快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介绍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了研究,阐释了机器和现代耕作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资本积累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驱动力。一个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也伴随着农民社会关系的转型。梳理和挖掘马克思农业劳动力转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可以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省委、省政府决定的"双转移"战略,是推进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也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结合惠来实际,谈谈些粗浅看法,以作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键问题在于通过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就业,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非正规就业依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要选择,这不仅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性分割,还在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本身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公民权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对非正规就业有着很强的自愿选择。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根源问题,从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正经受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发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从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入手.提出了在发展中实现富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非正规部门就业:效应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当前和未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正规部门就业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针对非正规部门就业存在的问题,应采取鼓励非正规部门发展等措施促进非正部门就业。 相似文献
13.
14.
"民工荒"与"技工荒"并存的理论解释及证据——基于投资结构与就业均衡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与"技工荒"并存的情况已成为困扰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难题。文章从投资结构与就业均衡视角对此进行理论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技术改造型资本和外延扩大型资本的迅速扩张,导致技术和非技术劳动力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工资刚性导致劳动力供给刚性,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则导致劳动力质量上升缓慢,因而劳动力市场中技术与非技术劳动力的供需矛盾造成了"民工荒"与"技工荒"的并存。研究表明,将技术改造型资本投入和外延扩大型资本投入保持与在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增长,那么将不会产生劳动力双重短缺,即有效解决"两荒"并存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天津市农村社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位条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城地区以大量企业及相对发达的各种要素市场为第一优势,吸纳了更多劳动力进入本地企业就业。教育总体上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最重要因素。但其在近城地区的影响却位居第二。在远城地区教育对增大农村非农就业倾向的作用更为显著,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这种倾向就越显著。各种文化水平的影响都普遍促进了劳动者到外地企业就业,但对进入本地企业就业和家庭非农经营的促进却并不普遍,其中初中教育对农民在本地企业就业的作用更显著些;高中教育提高农民从事非农家庭经营的倾向最为明显。耕地数量抑制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对其在本地企业就业和家庭非农经营的影响也不显著。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大了农民进入本地企业的就业倾向,劳动者供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对农民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农户拥有的非农业和农业生产性资产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不大。因此,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强边远农村地区的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发展乡企和私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农村劳动供求信息系统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劳动者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即工资,这是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用人单位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是一种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劳资矛盾,首行,要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其次,要对劳动者进行普法教育,使他们学会依法维护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第三,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使其增强执行劳动法的自觉隆;第四,各级劳动部门部门和劳动监察机构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担当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对我国城镇就业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出口鼓励就业、消费品进口阻碍就业而资本品进口鼓励就业以及贸易将提高出口部门的就业比重而减少进口部门的就业比重. 相似文献
18.
19.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就业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知识,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知识经济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本文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演变带来的就业结构的变化,介绍了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认为其是新时期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重要就业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