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经界(学术)》2011,(17):51-51
目前市场对美联储推出QE3的预期高涨。QE3推出是大概率事件,但目前条件尚未成熟。推出QE3需要具备四个前提条件:经济增长低迷或衰退、就业市场恶化、通胀掉头向下甚至有陷入通缩的趋势、美元指数处于相对高位。目前,前两个条件已经具备,第三个条件正在形成,第四个条件尚不具备。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三季度,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得更加积极,纷纷采用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避免政治选举带来的经济运行不稳定。其中,欧央行推出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即为欧洲版QE,美国推出QE3,  相似文献   

3.
丁志杰  谢峰 《国际贸易》2012,(10):48-51
量化宽松(QE)正在成为危机期间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常态,尽管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QE3)在美国引起强烈的批评,但国内关于QE3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争论。本文基于前两轮量化宽松的溢出效应,分析QE3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之策。一、美联储QE3的动机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利率会议决定推出无限量无期限的QE3。美联储每月直接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直至就业市场明显改善为止;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美联储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重点分析QE3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文中从经济增长、大宗商品价格、汇率波动、资本流动等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利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未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势。  相似文献   

5.
李会云 《商》2012,(11):39-40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泥潭之中,,美国为了应对疲软的经济在2008年底至2009年,美联储推QE1,在2010年8月推出QE2,随后大宗商品和贵金属市场大涨、美元大幅贬值,各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两轮QE对中国影响最大,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损失也最大。2012年九月,美联储故技重施,推出QE3,本文从该背景出发,分析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最新公布的美联储例会纪要暗示,在美国经济复苏出现积极信号的背景下,美联储决策层对推出QE3的支持度下滑。因此,对于美联储是否会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再次引起了广泛的高度关注。我们的判断是美联储2012年推出QE3仍然是  相似文献   

7.
李曦 《消费导刊》2014,(9):91-92
在当今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我国不可避免地将受到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近五年来美联储启动四轮QE的背景,全面分析了美联储退出QE的充分性与必要性,预估了美国QE退出对中国经济可能会产生的冲击与契机。而面对美国退出QE对我国经济与金融会产生的影响,我国政府也应积极应对,及时采取各项政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艰难的背景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量化宽松本质上是利率降无可降之时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其出台的背景具有特殊性,也就决定了该政策的理论框架和产生的影响具有特殊性.本文以QE3为背景,从理论上探讨了QE3可能的成效与影响,以期能够在全球经济调整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情况下,为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低迷,欧洲央行宣布了无上限购债计划,随后美联储也推出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这是否会是各国央行陆续"开闸放水"的信号?本文讨论此次QE3对中国的外贸形势、通货膨胀、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影响,并总结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船舶经济贸易》2012,(10):43-43
受美联储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出台预期影响,美元指数7月步入下行通道.对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形成上推。然而,欧元仍有下跌风险并促使美元指数回升。当美联储本月中旬推出QE3后.由此引发的一轮油价上涨也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美联储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率.但同时QE3也带给了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许多弊端,通过“增印钞票”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只是美国强行让别国为其买单的霸权主义.面对QE3政策所导致的美元贬值,中国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本国的利益,在变局中赢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QE3的本质就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增长,但它是否为中长期利好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伯南克一纸QE3,"不限时不封顶的资产购买"犹如惊涛骇浪,美股、黄金、石油齐声向上,A股投资者眼睛绿了——是速速追高,还是继续等待?本期招财猫邀请到交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陶文和金融市场观察员唐学鹏回答投资者提问。  相似文献   

13.
杜德明 《中国物价》2013,(4):48-50,57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一非常规的货币工具。鉴于美国经济和美元在全球经济的特殊地位,这一非常规的货币工具的调控目标和传导机制值得深入研究。QE1和QE2的调控目标是非常不同的;QE1的目标是挽救金融体系并激活市场流动性,而不是刺激实体经济;QE2则有着明确的国内经济目标,即在于通过货币效应、财政政策效应、贬值效应三种渠道来实现经济的扩张目标。  相似文献   

14.
张永军 《中国市场》2012,(46):90-95
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不同品种表现存在差异,近期农产品价格受美国严重干旱影响出现大幅度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因素;二是美元汇率波动,气候和灾害等因素有时在短期内会影响到部分产品价格。近期从需求因素看,包括欧美经济、日本经济以及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减少,不仅导致全球经济放缓,也导致商品价格呈现下跌趋势。从美元汇率看,作为国际上主要的商品交易、投资和资本品交易的计价货币,美元的汇率波动一般都会造成商品价格的波动。最近美国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QE3与美国干旱等因素相结合,可能会造成大宗商品价格的一波反弹。但由于QE3在年内只能实施4个月的时间,而且从QE3出台到对价格产生影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力度不会很大。从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来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对我国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产生明显影响,但对消费价格的影响不是很大。要想在年内扭转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的态势,仍然面临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5.
魏玮  张兵 《国际经贸探索》2021,37(5):99-114
构建TVP-VAR-SV模型,分析即期脉冲响应、不同期限脉冲响应以及QE政策宣布启动时点上的脉冲响应可以发现:美国QE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总溢出在即期并不显著,在短期为正向溢出,在中期为负向溢出,在长期溢出方向呈现波动;在前三轮QE计划启动时点上的总溢出效应同样随着冲击期限的延长由正变为负,这均反映出美国QE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存在滞后性。对比来看,美国QE政策通过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渠道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但溢出的持续时间不长,这与短期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有关。2020年3月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央行可通过稳定我国的价格水平,稳步推进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等措施应对美国QE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美国QE3的可能性及对日本与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联储主席伯南特6月22日对美国是否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暖昧表态后,美国国内悲观论者强烈支持QE3的呼声日高。这种对QE3的态度引起了日本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认为其会对日本经济带来明显的负面冲击,应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7.
2012年9月份,我国经济基本面开始转好,出现趋势性回升势头,进入"趋稳蓄升"阶段。外需和美国QE3政策将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但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总体好于2012年,可是仍略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在这种形势下,2013年仍需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将"稳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以"结构性措施"为重点,围绕"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综合运用短期和中长期措施,在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白仲仪 《新财富》2012,(10):32-32
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QE3方案,将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担保证券,购买无时限。美联储还将维持超低短期利率的指引从2014年底延期至2015年中。同时,美联储官员还对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维持强烈倾向,劳动力市场将是其主要决定因素。若就业状况未能改善,美联储将愿意进一步放宽政策以帮助降低失业率。QE3将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帮助推升大宗商品价格?  相似文献   

19.
孙红娟 《华商》2012,(10):20-20
公开数据显示,日本二季度GDP增速为0.3%,8月份CPI为-0.4%,这意味着日本经济增长仍处在停滞状态。9月份,日本央行在一次议息会议上宣布扩大原有资产购买计划至80万亿日元。在日本经济陷人通缩、美联储推出QE3的背景下,日本央行此种操作并不为市场所惊奇。  相似文献   

20.
赵晓  李慧忠 《中国市场》2012,(43):40-41
<正>对于广大投资者,过去一个月内发生的两件事不得不关注:一个是9月14日凌晨美联储推出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另一个是近期潘石屹(微博)宣布从"散售"转向"自持"的战略转型。这两件事看似不相关,但其内在的逻辑却是出奇的一致!我们不得不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时代中?潘石屹在这个时代中做了什么选择?以及政府理性的逻辑框架当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