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地理》2012,32(5)
务工目的地选择是农民工空间流动的基础,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上了解农民工流动的空间规律。通过对随机分层抽样产生的河南省11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务工目的地大分散、小集中,县内和省外占较大优势。务工者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中部作为务工源并未形成最核心的务工区域。影响农民工务工距离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家庭人口、人均耕地、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地形、村交通、离最近城市距离、关系网络等因子。从务工目的地角度观察,在省域尺度上,综合考虑务工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务工距离的务工引力系数在较大程度上解释了农民工对务工目的地的选择,经济较发达、距离较近的目的地是务工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期望务工距离反映了农民务工地决策中的距离选择偏好,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和规律。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务工者的期望务工距离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具有"U"型分布规律,同时具有一定惯性,但整体而言仍以本地为主。在期望务工距离选择模型中,年龄、上学年限、家庭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等因子达到了显著水平。年龄较大者、学历较低者、家庭人口较多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经济较发达村和地形起伏度较大村的务工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初终务工地空间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流动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而务工地空间变动决定了流动方向及其变化。基于河南省33个村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初终务工地对比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农民工初终务工地的空间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初终务工地的变动十分频繁,务工距离也随之发生明显改变,但在不同的务工年限区间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务工地行政空间类型转换中,空间惰性特征明显,但出现了弱回归本地的现象。影响初终务工地距离变动的显著因子为务工年限、初次务工距离、务工地点数量、性别、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家庭抚养比、村区位等。目前,多数农民工的务工行为和空间选择机制依然是增加收入和务家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主要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亲景度理论分析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我国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差异及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探寻影响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对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选择性及变化差异较大,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偏好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旅游距离、经济联系、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等,各影响因素对各客源市场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作用差异较大,在区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规律的重要内容.基于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值逻辑回归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以河南省三个样本村为例,对中部农区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户打工地主要集中于省城、深圳经济特区、乡镇和地级市,而在县城打工的人较少;农户对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的选择与打工距离密切相关;家庭代数、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关系网络是影响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户外出务工的区位特征、渠道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域农户外出务工的区位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外出务工渠道以自发外出为主,社会网络和其他途径具有重要作用;外出务工对区域经济具有双重影响.然而,现有文献多是研究外出务工对宏观层面上区域经济的影响,基于农户的微观区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外出务工对村域经济影响的关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四川户籍外出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家庭、人际关系、生活与感受以及其他五个方面实证研究了外出农民工流向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外出农民工跨省流动或是省内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工作保障、关系网络、流入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态度、外出农民工的年龄以及他们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等.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决定了对于金融危机数字化反映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缺乏微观层面数据支持。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量化金融危机的影响,采用对沈阳市捉民工三年调查的混合截面数据,从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所在单位的业务量、裁员比例等方面的影响来量化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样本中超过63.9%的捉民工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城市务工,选择返乡的农民工只占样本比例的18.8%,62_选择返乡的农民工中,有56%是选择回家乡所在县、市务工;17.3%的农民工表示对未来没有打算过。本文研究过程中,将留城农民工分为两类:留在沈阳继续从事当前工作和到其他城市务工;返乡农民工分为回家乡务权和回家乡所在县、市务工。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留城返乡抉择存在影响,对于选择到其他城市务工的农民工,金融危机对其影响是显著的,使其流动到其他城市的概率增加了27.7%;而对于选择返回家乡所在县、市务工的农民工,金融危机对其影响也是显著的,这部分农民工受金融危机影响返回家乡所在县、市务工的概率增加了8%。除此之外,与2008年相比,2009年、2010年,农民工选择到其他城市务工或回家乡所在县、市务工的概率也相应增加,与金融危机对东北地区的影响A/~2009年开始显现相吻合。性别、年龄、就业行业、月收入对数、流动次数、家庭人口总数、是否拥有技能、教育年限等控制变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未来抉择。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课题组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调查及其它调查结果显示,新阶段农民工流动和就业具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总体上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流动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农民工群体不断分层分化,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有较大差异;制造业和建筑业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农民工流向区域仍相对集中,就近就地转移加快;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开始加快,新型双向流动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河南省抽样调查的529份农民工回流问卷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的回流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本村、本乡镇和本县城是省际流动农民工回流区位的主要选择地,本乡镇和本县城也是农民工回流创业的首选区位,而本市、外市回流农民工较少。农民工回流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务家和经济收益的平衡。影响省际流动农民工回流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为农民工年龄、家庭中小学生数量、家庭农民工数量、人均耕地面积等。农民工流动与回流实际上均为农民工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选择与变动,其取决于不同区位的粘性大小。  相似文献   

11.
沿海港口城市发展物流产业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等物质产品在空间上的流动日趋频繁,作为物质资料在空间上流动载体的交通运输业已经超出传统的概念,逐步形成了大范围、大规模、大跨度、大联合的物流产业格局,成为第三产业中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我国沿海港口城市既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我国进出口贸易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发展物流产业不仅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降低我国外贸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外经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积极意义所谓物流产业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安徽省32个村的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阶层内部呈现较大的收入差距;性别、培训和务工地区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低于初中这一状态对农民工收入的提高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间的收入差距不大。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对农户外出务工行为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11村1 000余户农户的人户调查资料.分析了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地理环境约束下的外出务工行为.构建农户外出务工行为模型,分析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户经济的贡献.结论表明,地理环境对农户外出务工影响的顺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问题提出我国的农村外出务工者又称“农民工”,指的是“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体;也是指“处于转移、流动中的经济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由我国农民自发进行继而于1979年初以后为中央政府正式认可与肯定的农业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16.
车亮亮  韩雪  武春友 《经济地理》2015,35(2):134-140
在煤炭市场更加开放的背景下,各地区间煤炭价格联系和煤炭贸易关系更加密切。在对中国煤炭产消格局和区域间供求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区域煤炭流动格局合理性,研究表明:中国煤炭严重短缺趋势仍将持续,煤炭流动格局日趋合理。同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万元GDP煤炭消耗量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万元GDP煤炭消耗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全国各地区的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均在不断提升;煤炭由资源利用效率低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资源利用效率高且经济较发达地区,煤炭资源赋存和煤炭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部农区农户打工簇研究——以河南省三个样本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户打工区位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空间规律的基础。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典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户打工区位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打工簇现象,在自然村尺度上,少数的打工簇集中了多数的打工者。其形成主要由打工决策和打工区位选择中打工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决定,主要基于传统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关系网络在打工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种子打工者和潜在打工者在由关系强度决定的博弈中造成了打工簇的形成和扩散。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选择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借助CHIPS微观调查数据,系统评估了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高了农民自主创业的概率.在处理了遗漏变量和外溢效应等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旧稳健.在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文章还对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与留守本地农民相比,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更加广泛,且更容易获取创业资金、客户资源和经营许可.此外,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外出务工经历对不同类型创业项目的异质性影响.具体看,外出务工经历对初始投资规模较小和以发展为目的的创业项目影响显著,对初始投资规模较大和以生存为目的的创业项目无明显作用.文章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不同类型农民在创业决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还为当下政府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作好政策宣传、制度建设等基础工作,是切实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甘肃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 9.2软件,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后发现:甘肃省各县整体发展比较落后且经济发展差异有拉大趋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1999—2008年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中心,位于肃南县并向西北移动;空间聚集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位于河西地区;按照2008年甘肃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甘肃省各县可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1999—2008年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和相对发展率表明,河西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