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旅游对航空运输高度依赖,入境旅游流网络与航空网络有密切关系。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中国大陆城市与国境外城市间的国际航班信息,对由45个大陆城市与4个境外城市、110个外国城市组成的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结论:①中国航空国际网络是核心—边缘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数量偏少且主要是出入境口岸城市,香港、北京、上海、广州、首尔、新加坡等城市是核心节点;边缘节点数量偏多,许多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客源地城市在中国航空国际网络中的地位不够重要。②中国航空国际网络对入境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不仅决定其空间组织模式,而且决定入境客源国结构,还影响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接待规模。③从拓展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和扩大规模的角度看,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结构亟待改善:首先,要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枢纽机场建立更多的国际航班联系;其次,要提升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等机场在国际航空网络中的枢纽地位;第三,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培育国际枢纽机场,改变枢纽机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第四,要充分发挥香港的枢纽作用,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特征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内部不同区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流网络节点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网络整体密度低,中心化趋势明显,核心节点偏少。2湖北省旅游流呈现出以武汉为核心,以宜昌、十堰、襄阳和恩施为次核心的网络结构。3区域内"两圈"旅游流网络结构差异明显,鄂西圈旅游流网络密度相对较高,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网络密度较低。最后,研究认为,要进一步建设完善核心节点,加快边缘地区发展;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新的旅游空间体系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交通系统的完善,游客出游呈现出跟团、自助和自驾车等多样化方式,不同出游方式下形成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也不同。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以景区为节点分析跟团游、自助游和自驾游不同出游方式下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差异。结果显示:不论是哪种出游方式,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高级别的景区;景区的网络中心地位与其中介能力并不完全一致,而且景区在不同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中心地位有差异;不同出游方式下的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发育程度不同且总体偏低;同时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和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4.
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取典型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北京市为案例地,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获取分析数据,构建旅游流扩散指数,并结合利用GIS技术、位序—规模法则、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中国其他城市空间扩散的特征及扩散路径模式。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全国其它城市间分布不均衡,向传统旅游城市或省会中心城市扩散强度较高;空间扩散态势呈集中型扩散,空间扩散格局还处于核心极化阶段。入境旅游流流出北京后首次扩散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向和西南向,整个扩散路径上的旅游流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南→东→西南、西南→东北等三个方向,旅游流扩散路径比较集中,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城市经济联系等要素驱动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红色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红色旅游流网络中心化趋势显著,少数核心节点对网络控制能力强,大部分节点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大部分网络节点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网络整体处于不均衡状态。(2)红色旅游流网络呈现出“双核集聚、整体分散的线网状”空间分布形态,具有显著的等级分层集聚现象,根据红色旅游流联系度可划分为红色旅游核心区、次核心区、边缘区、孤立区4个类型。(3)红色旅游流核心区为江西省行政中心,红色旅游流次核心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且交通区位优势显著,红色旅游流边缘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但区位优势不明显,红色旅游流孤立区在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方面均不具有优势。(4)在市域尺度上,红色旅游流网络均呈现出向旅游接待与服务功能完备的城市中心城区、5A和4A级景区集聚的特征,红色旅游流网络内部也表现为“单核集聚”“双核联动”及“以点织面”等差异化空间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6.
李磊  陆林  穆成林  孙小龙 《经济地理》2019,39(5):207-216,225
交通对旅游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铁作为近年来我国诞生的新兴地理要素,正在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高铁对典型旅游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对高铁开通前(2015年4月)、高铁刚开通(2015年8月)、高铁运行两年(2017年7月)、高铁网络形成(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的观测、调查和预测,结合3 600份调查问卷和955条旅行社在线旅游网站线路数据,借助Excel、SPSS、UCINET、ArcGIS、Photoshop等分析软件和研究方法,研究高铁网络化时代典型旅游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高铁刚开通,黄山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不明显。②高铁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流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逐渐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显著,核心区逐渐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形成新的旅游发展轴线,网络整体合作水平上升,"旅游核心+高铁沿线城市"成为最主要的合作形式。黄山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呈现极化发展趋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高铁沿线城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普遍提升,成长为次级旅游中心和交通核心,非高铁沿线城市节点功能普遍下降。③预计到2020年,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将建成,黄山市高铁网络持续优化,旅游流网络规模继续扩大,网络发育更加完善,沿高铁线路将形成多个环形核心区,边缘区将覆盖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黄山市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关系持续增强,对周边旅游地的辐射功能亦不断提升。黄山市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再次提升,沿高铁网络将形成多个次级旅游中心、交通核心,高铁沿线城市的区位优势继续增强,整体网络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④高铁开通至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逐渐由不均衡的"网状"结构演化为"网状+链状"结构,待2020年高铁网络基本成型,将再演化为"核心—边缘—飞地"圈层结构,核心区辐射半径扩大至900 km,旅游地系统进入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稳定性好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7.
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阀值分析法对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概率矩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平衡性是杭州入境游客空间转移的主要特点,出入杭州的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杭州与上海、苏州两个节点之间;远近程市场入境游客空间转移特征差异明显,出入杭州的亚洲和港澳台等近程市场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杭州与长三角区域的主要节点之间,而欧美和大洋洲等远程市场游客空间转移节点则包含了北京、西安等;游客空间转移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基于以上结论,提出杭州拓展入境游客市场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1999—2017年中国内地企业赴港IPO中高级生产性服务业(APS)企业间合作关系构建城市网络。研究发现:(1)在网络中,香港、北京分别是境外、境内核心城市。总部位于北京、上海、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APS企业通过在香港设立的分支机构参与全球金融合作。(2)得益于离岸律所、老牌律所及会计所的集聚,开曼群岛和伦敦是一线境外城市;得益于“红圈”律所的集聚及与港交所的邻近性,上海、深圳、广州是一线境内城市。(3)中国内地城市以等级体系嵌入世界城市网络。境内一线城市参与境外合作的联系强度最大、时间最早、范围最广,二、三线境内城市次之。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2021,41(9):59-68
基于流动空间,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构建多元流动要素网络,分析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过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流动空间重塑了港—城体系的结构和方向,核心港口城市能级提高,港口城市间由单纯的竞争关系变为新型的竞合关系;社团结构组合变化促进多元流网络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枢纽港及其城市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2)多核心的扁平化结构取代原来的金字塔结构成为流动空间视角下港—城网络体系的典型特征,其中上海、深圳、广州和天津等综合性港口城市的辐射作用凸显。(3)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突出表现为"内外统筹"影响下的枢纽港及其城市主导作用明显、"相辅相成"推动下的新兴港口城市快速成长及港口城市间实现自组织协调。物质流和虚拟流越来越成为港—城网络体系演化的决定性因素,且虚拟流的冲击程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入境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感知评价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以对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桂林和昆明入境游客市场调查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不同游客特征和国家的入境游客对不同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为我国开拓入境旅游市场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快递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以顺丰速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玲霖  王姣娥  胡浩 《经济地理》2012,32(2):82-88,159
以顺丰速运为案例,分析其网点布局规律,并从组织模式和快递流量等方面探讨其空间组织网络,以此来探讨中国快递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发现,快递企业空间组织网络总体呈现出为社会经济和人口服务的特征趋势,并与区域地形地貌、当地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特征相关。快递企业的网点布局遵循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网点覆盖率越高,同一级别城市的网点覆盖率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随着市场的扩张,快递企业逐渐采用多层级分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特征、交通情况等,形成基于不同服务时限等级的快递服务网络,整个营运网络逐渐由单枢纽轴辐式网络向多枢纽轴辐式网络变迁。同时,快递流量和流向与城市的吸引力、城市间关联关系体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顺丰速递华中区快递流量分析充分说明了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在全国层面的较强吸引力和绝对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In China,the tourism industry is regarded as one means of foster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tries to examine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last decade and analyze inbound tourism's satisfaction of their travel experience with tourist attractions,facilities,services and price by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anzhou,Wuhan,Guangzhou,Shanghai and Beij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mographie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from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US,Korea and Japan by surveying a sample of 528 visitors in five different cities.The survey showed that four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 in western China ranked the top 10 popular destinations.Chinese natural landscape,culture and food were highly regarded by the tourists.At the same time,tourists expressed less satisfaction with tourist language convenience,tourist facility and nightlife in China.It was also found that only 7.4% of the tourists thought travel in China was far more than what they had paid,that 6.5% regarded they got what they paid for,and that 34.9% thought the travel cost was reasonable.Most touris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travel experience in China;many of them would like to return to China and would like to recommend China.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Chinese tourism 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propaganda and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s,improve tourist facility and tourist edueation,especially language convenience,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ickets,souvenir and hotel prtce.  相似文献   

13.
旅华外国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8年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昆明等热点旅游城市收集的一手数据为基础,应用描述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手段,系统分析旅华游客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旅游交通、服务和设施等促成因素构成了目的地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价格、时间和距离等限制性因素的作用位居第二层次,而旅游景区、东道主好客性等核心吸引物的作用最小。此外,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者个体特征的差异,欧美等洲际客源选择目的地时更多地考虑吸引物因素,而洲内客源更多地考虑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徐敏  曹芳东  朱海珠 《经济地理》2020,40(4):223-231
流动网络的成长和形成,表征了当今社会的流动性特质。文章基于地理标记照片数据,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多元回归及广义矩等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对苏州城市内部入境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针对流空间的时空演化分析,在不同的流量约束下,苏州城市内部节点间的流动路径发生较大改变,形成了以姑苏古城区为核心节点,不断向外围地带节点延伸的放射性特征,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一核多点"的空间结构模式。②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广义矩(GMM)估计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分析,发现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政府行为、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入境游客在不同时空下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冬芳  陆林  虞虎 《经济地理》2012,32(4):149-154,135
运用重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入境游网络进行分析,初步定位了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和国内游网络呈现南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入境游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北部紧密、南部疏松的格局。综合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性得分及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分出5种类型的旅游地:上海是核心旅游地,具有旅游中枢、门户旅游地、中间旅游地的综合功能;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是区域内部重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对低等级与高等级旅游地之间连接起到重要的承转作用;其他城市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收高等级城市旅游经济辐射,相互之间联系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东部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高铁班次数据作为高铁客流联系,以高铁客流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表征城市间服务业联系的可达性和干扰机会,以服务业相对规模反映城市服务业对外联系与发展的需求和引力,来综合考察东部城市基于高铁联系的服务业发展潜力等级体系和联系结构。结果表明:①基于高铁联系的东部城市服务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分异,是由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等少数全局性节点和广州、深圳等局域控制性节点主导的等级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呈多中心圈层结构和集群化联系特征;②尽管高铁联系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业相对规模较大的城市中,但并不是服务业相对规模最大的城市获得了最高发展潜力,而是基于高铁网络的对外联系水平极大提高,且邻近服务业相对规模最大城市的次级节点,如南京、杭州;③虽然一定时期内,东部城市基于高铁联系的服务业发展潜力格局仍将被锁定在既有城市群结构和城市等级体系中,但随着高铁网络日益织密,未来东部地区的服务业联系和发展轴带将进一步隆起。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patent data between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85 to 2017, this paper portrays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spatial pattern and proximity mechanism of China’s inter-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 by the graph theory,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he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model.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China’s inter-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forms a hierarchical network with Beijing as the core and it exhibits a typical small-world property and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2)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quadruple’ with the Beijing–Tianjin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and Sichuan as the peaks has become the backbone of the inter-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hree indicators of degree centrality, median centrality and intensity centrality is obvious. (3) In terms of proximity mechanism, geographical, institutional and cognitive proximity exert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hina’s inter-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 linkage.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roximity elements on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uses a panel data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t flows from 2005 to 2015 to investigate Confucius Institute (CI)’s influence on China’s tourism. We find that CI, as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for China’s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hina’s tourist flows. The effects of CI on China’s inbound tourism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bridging cultural gaps and promoting Chinese language, which reduces psychic distance and transaction costs. CI also stimulates China’s inbound tourist flows via reduc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caused by different levels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 Interestingly, we find that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s of CI on China’s inbound tourism depend on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he effects of CI to boost China’s tourists are more prominent in departure countries with larger cultural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9.
我国航空货运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国内空港130个、航线317条,国际空港72个、航线237条,从空港和航线两个角度探讨我国航空货运机场分布格局和网络结构,结果发现:华东区、华北区、中南区是航空货物的主来源地、目的地和中转地,上海、广州和深圳、北京构成我国航空货运的"三极",形成货运三角;航空货运主要分布在少数枢纽空港间的航线上,呈现集中状态,前五位航线的货运量之和为43.83万t,占27.33%;航空货运高度集中在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间,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间航空货运联系很弱,所占市场份额之和不足1%,中等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等城市、小城市之间无直航航线联系;我国对外航空货运联系主要集中在北美、日韩、西欧和港澳地区,与东欧、中东和南亚地区的航空货运联系较弱,与非洲和拉美地区目前还没有直通航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