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心琴  张小林 《经济地理》2005,25(2):285-288
首先系统地回顾了我国乡村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对建国之前、建国初期至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简略阐述与评价。同时,在对比国内外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乡村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界、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开展时间不长,在研究内容上更多的是乡村旅游概念的阐释、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与地理学相结合,研究内容的狭窄与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对乡村旅游较深层次的研究,显然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界、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开展时间不长,在研究内容上更多的是乡村旅游概念的阐释、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与地理学相结合,研究内容的狭窄与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对乡村旅游较深层次的研究,显然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理学,特别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立足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走向,着眼于经济地理学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正确理解和建构中国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首先,在讨论地理学发展战略、阐释地理过程和地理格局研究重点应从模拟和预判走向调控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未来国土空间体系优化调控应成为地理学前沿命题。进而重点讨论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的5个创新方向,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将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科中人口地理学的回归和振兴;做大做强政治、社会、文化地理学;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研究;国土空间体系优化的辅助决策方法论。中国地理学战略研究、国际代表性杂志和美国战略的主题词的比较表明:我国同美国战略的提法基本一致;美国战略研究同现实中国际发展前沿不相同;我国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且与目前现实发展的国际前沿有明显的差异性,创新地理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具有现实基础和客观需求。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与人文地理学发展规律在科学内涵、建设任务、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在科学内涵上,...  相似文献   

5.
除了战后资本的复兴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介入欧盟乡村发展之外,欧盟各级政府为实现欧洲战后的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战后欧盟乡村发展经历了从支持农业转向支持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环境的转变,从关注食物安全走向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欧盟不断与时革新的乡村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范式,对中国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启示。首先,三农财政支持需要由支持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环境,乡村振兴除了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社会和生态的重振;其次,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多部门多主体的参与;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振兴应该有的放矢,鼓励在生态脆弱和环境承载力不足的乡村中的边缘农户退出农业生产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农业地理学50 年的研究历程,对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农业地理学的生产应用和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作出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在新世纪、新体制和新形式下,对农业资源综合评价及合理应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以及乡村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12月 2— 4日“国际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 3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国际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和新世纪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应邀出席会议的国际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enywai-chungYeung博士作了“英美经济地理学的新进展”主题报告 ,重点介绍了近 10年来英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情况 ,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如何与国际接轨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关于产业集聚与企业网络研究 ,王缉慈教授和李小建教授分别作了“地方产业群———我国经济地理学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苗长虹  王兵 《经济地理》2003,23(5):577-581
文化转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文章简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对文化与文化转向的理解,分析了文化转向得以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经济对社会文化的根植性,提出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开展“文化转向”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关系迈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传统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融合,城乡地域系统日益成为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理学者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并基于“格局—过程—机制—效应—调控”的地理学逻辑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城乡融合发展影响效应、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视角整合度不够、机制机理解析不深、新趋势关注不足与研究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动力机制、多尺度/多类型地域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手段集成应用、“双碳”与城乡融合发展关联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
西方农区地理学理论研究评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章评述了近年来西方农区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在研究内容上,农业地理、农村社区和农户三个侧面均有一些新的特点。同时出现了社会文化视角、政治经济视角、全球化视角和农村管治等新的视角来审视农区问题。农区地理学在农业区位论、农区变化特点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方面存在着较多争论。中国农区地理学应针对中国的特殊问题,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等方面突出创新,从而为中国实际和国际相关理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林甫 《经济地理》2006,26(5):819-823
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做了全面回顾,分为总体进展、部门地理研究、断代地理研究、区域地理研究四个部分,既总结了学术界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不足。认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先民的主要生产部门,故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应该是所有历史地理研究中最为主要的领域,困难与挑战并存,该领域的研究还将大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3.
"富丽乡村"是一个分析性很强的概念工具,由其衍生出来的许多推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借助新经济地理理论来解释这一概念,提出"伴随富丽化的乡村发展"的探索方向是中国乡村多样化发展的一条道路,同时结合目前中国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实际,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重保有乡村富丽性所蕴涵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11,(6):881-887
沿公司地理、农户地理和小尺度研究三个层面探索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增长空间轨迹、公司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关系等方面;农户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研究、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小尺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地块角度研究人地系统、专业村与环境关系以及从点位角度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抓住经济地理现象形成的基本单元和组成结构,探索地理过程以及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沿着上述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可望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微观经济空间理论发展上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5.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5,25(5):593-599
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经济转轨背景下农村的银行服务网络呈现出不同于城市的演化特征。从制度变迁角度建构分析框架,基于历史、调查与访谈数据,以农业银行兰考县支行为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农村服务网络演化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服务网络经历了恢复成立后的快速扩张和密集的人工网点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农村业务收缩和大规模网点撤并,到新时期人工、自助、电子、代理等多元服务渠道扩张;农村银行服务网络演化是商业银行和制度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过程,普惠金融战略下我国特别强调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和基础金融网点的全覆盖,商业银行不断借助新的伙伴关系开拓农村市场,其中合作代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地区、不同商业银行农村服务网络模式的差异,农村银行服务网络转型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农民金融素养提升的影响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经济地理学中的企业网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2,22(5):516-520
根据对国际经济地理学的文献分析和作者的研究体会,提出企业网络研究在经济地理学新近出现的研究方向中占重要地位。中国特殊的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殊的企业网络,为经济地理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入进行相关研究,有希望推出创新成果,提高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8.
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实践和理论尚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试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现实表象和存在问题入手,分析问题背后的哲学根源,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华友 《经济地理》2005,25(6):753-756,760
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是西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理论形成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文章认为其形成机制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其形成过程有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累积循环效应和产业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虽然并没有得到同样在关注空间集聚的经济地理学家的认可,然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丰富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跨国企业的区位理论,另一方面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经济地理学教学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国平 《经济地理》2002,22(1):124-128
该文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出发,指出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改革应包括:第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第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是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第三,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第四,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并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提出教学改革的八大原则,即内外结合(洋为中用)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专、博、结合原则、难易结合原则,传统与现代结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进而分别探讨了教材改革,教案改革以及教法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