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距区区域流动。全面地分析流动的特点、原因、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健康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的流动与易地就业,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然而,在我国形成于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的由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却给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根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布署,我们在辽宁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对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就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进程将新的能量、物质、信息输入农村传统生产力系统,引起作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劳动者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后,就在部门间和地域间流动。笔者根据江苏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动能和流动  相似文献   

4.
28个县(市)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8个县(市)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一、前言在拥有大量农业人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我国,农村一些劳动力以跨区域流动的方式转入非农产业,是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过程中出现一种富有时代意义的必然现象。不论人们...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流动缓慢;二是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高;三是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受到不应有的歧视。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二是户籍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三是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为此,有关各方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消除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动中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具体对策包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规范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6.
一、目标:在全国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制度、市场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的主要输入、输出地区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具体内容包括:1、输出有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合法渠道。2、输入有管理——劳动力流入地对外来劳动力就业,建立起必要的市场规则和管理制度。3、流动有服务——建立健全对农村劳动力跨地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开始逐步在中国农村地区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该制度在异地参与与就诊方面的限制和歧视政策,使其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跨城乡迁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枷锁效应和对城镇农民工返乡的拉回效应出发,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来检验该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明显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倾向,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使其外出务工的概率下降3.52%。同时,对于已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显著增强了其返乡的意愿。因此,本文认为,该项医疗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速了民工荒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新农合异地就诊和报销的地域性歧视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跨城乡、跨区域流动的影响,本文利用7个劳务输出大省2007~2011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县内报销比例每提高10%,农村劳动力选择县内务工的概率增加1.9%。同时,县内报销比例的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跨省务工的积极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一方面,新农合的实施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升、外省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以及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使得这项医疗保障政策并没有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论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冯天富,郎诚,潘吉荣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的高潮。贫困山区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对于缓解山区农村就业压力、活化生产要素,对于国民...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农业部《“民工潮”的跟踪调查与研究》课题组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状及趋势,分析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协助有关部门寻找正确处理一现象的政策手段。1994年5月,中央政研室、...  相似文献   

11.
本文理论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对比分析新农合和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锁定效应的关系。本文发现,新农保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降低了56.82%,使得农村劳动力跨乡镇流动的概率降低了58.04%。新农保对青年和盛年劳动力的锁定效应强于老年劳动力。参加新农保的本地农民工流动到外地成为外出农民工的概率降低了34.03%。此外,对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新农合对其流动性依然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但参加新农保后,新农合的锁定效应几乎被新农保完全替代。本文研究表明,在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下,调整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非携带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村级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2003~2015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村庄离婚率的影响。考虑到村庄离婚率为受限被解释变量,为了得到一致估计,本文分别构建了Tobit模型和两部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劳动力流出会显著提高村庄离婚率;相比于劳动力流出到村外县内,流出到县外省内劳动力的比例越高,村庄离婚率越低;村庄离婚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村庄离婚率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另外,村庄人均纯收入、纯务农户数占比、高中及以上学历劳动力占比、性别比等因素对村庄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导致村庄离婚率上升及由此可能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徐增文“民工潮”的主流无疑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其迅猛之势不可能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结果。按照地区要素流动理论,...  相似文献   

14.
①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选择范围多是能够早出晚归,照顾家庭的距离。因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往往是有限的。②乡镇企业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工人的流动,加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尚有工资高低、稳定与否、路程远近等多种标准,致使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大。③在地区性农村劳动力市场中,主要买方是乡镇企业,一旦农村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3~2008年的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对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进行了测定,并就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农业劳动力已表现出老龄化现象,而且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流动正改变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是农业劳动力趋于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无疑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应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并努力改变现行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分析教育、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并采用2016年对甘肃省14个贫困村的入户调查数据,建立Logit模型对精炼贝叶斯均衡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对农村劳动力来说,以收益最大化决定自己的教育和劳动力流动行为,农村劳动力选择前期接受更多教育并发生劳动力流动能获得更多收益。本研究所蕴含的启示是,对于当今的扶贫开发工作,应充分激发农户自身脱贫的积极性,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以增强外出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农户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迁移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教育能提升个人获取迁移信息与实施劳动迁移的能力,并促使高教育素质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转移,形成教育投资收益的地区外溢效应。本文利用浙江、安徽和陕西三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采用两分逻辑回归方法,在控制个人外出和本地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的条件下,着重就教育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农民外出就业机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小学低层级教育具有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作用,而更高层级的教育则具有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为重要前提。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剖析新农村建设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路径,即就地就近的产业转换与跨地域的异地转移。最后,文章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20.
怎样看待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杜鹰进入90年代以来,年盛一年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跨城乡区域的大规模流动(即所谓的“民工潮”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回顾80年代初期,农村外出打工人数不过几百万人,1988年愈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