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治司马懿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治死司马懿,死也不甘心。他临死的时候对手下人说:"我死了以后,司马懿一定要来结我吊孝。他吊孝是假,想得我的无字天书是真。到时候,你们就把无字天书交给他算了。不过,这无字天书,你们谁也不能打开来看!"说完,诸葛亮把无字天书交给了手下的人就死了。司马懿果然给诸葛亮吊孝来了。他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罢了,就张口要无字天书,诸葛亮手下人只好给了他。司马懿得了无字天书,高兴得很,急忙打开来看。谁知书页子粘得很紧,怎么揭也揭不开,司马懿只好用指头蘸着唾沫揭才揭开。头一页上写着:治死司马懿,好…  相似文献   

2.
《中外企业文化》2010,(8):58-61
如果司马懿是个山头大王、或是一个土匪强盗的话,那诸葛亮绝对不会用《空城计》。正因为司马懿有着雄才大略并熟知诸葛亮,诸葛孔明才敢用这个计谋。司马懿毕竞是司马懿,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中了诸葛亮的计。同样是《空城计》,上面坐的是诸葛亮,司马懿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上面换成张飞,我想早就杀了进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管理方法,而如何管理才管得合理呢?本期智库请太平宁波分公司总经理罗国华、太平洋海南分公司总经理何问锡、生命人寿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大勇谈谈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诸葛亮打破常规思维的一种冒险举动。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从不冒险。但街亭失守后,出现了非常危险的情况:司马懿带领15万大军,兵临西城,而当时诸葛亮身边,已无一员大将,老弱残兵,不过2000多人。如何渡过难关?从不冒险的诸葛亮在此特殊情况下,冒了一个大险:城门大开,诸葛亮则于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结果司马懿疑有伏兵,退兵而去。这里诸葛亮采取的就是“超常规思维”,遵循的就是“例外原则”。假如当初诸葛亮不采取这种非常之策,纵令他有天大本事,也无法避免兵败城破的危险。而司马懿之所以失败。恐怕还是他受了常规思维的消极影响,用老眼光看新问题,用老经验处理新事情,结果上了大当。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岐山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五丈原也以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5.
真和假、优和劣是对立的统一。有真就有假,有优就有劣。 小时候读《西游记》,知道有真假美猴王;读《三国演义》,知道有真假诸葛亮;读《水浒全传》,知道有真假李逵……除假诸葛亮是真诸葛亮根据当时蜀国的形势所需生前授意其部属所造,用以吓退司马懿的追兵外,其余都是造假者用真者的声名为自己壮威谋利,故优劣真假相  相似文献   

6.
据说三国时蜀国丞相兼军师诸葛亮曾屯兵于阳平,并让大将魏延率领精锐部队去进攻魏军。忽然闻报魏国主力部队直扑阳平。此时城内只有一些老弱残兵留守。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命令大开城门,还让几个老军卒去城门洒扫道路,迎接魏军进城,他自己坐在城头抚琴吟诗。魏军统帅司马懿心中着实疑惑:“诸葛亮向来办事谨慎,从不鲁莽冒险,今天为何这样不设防?城中必有埋伏,嘿嘿,老夫可不上当。”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给我们塑造了两个很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一个是马谡,一个是司马懿。两人都屡战沙场,谙熟韬略。但马谡自持“饱读兵书”,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结果街亭失守,演出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司马懿则诡诈多疑,优柔寡断,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自愧不如,因而坐失攻打西城的良机,贻笑天下。两个人一个“自负”、一个“自卑”,但下场完全相同,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见,“自负”和“自卑”是两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有这种心理的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因而也错误地估计了别人,从而导致失败。“自负”与“自卑”都有其产…  相似文献   

8.
失街亭真相     
诸葛亮率大军多次伐魏,均未得手,以致元气大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来日无多。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做最后一搏,出兵伐魏。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已对自己的兵法套路掌握得差不多了,两人的智谋也不相上下,而且从军队力量看蜀军不占优势,这次北伐曹魏,所冒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9.
楼彧 《中国新时代》2005,(11):98-99
作为丞相,诸葛亮给人的印象是勤勤恳恳,但是,这并非什么好事:作为一个领头羊,没有充分给下属授权才是最要命的。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一针见血地评价他:老诸同志吃的少、干的多,这怎么能长久啊!  相似文献   

10.
有关新潮     
识别 人的智慧高低,就表现在识别上。当年曹操在赤壁,一没有识别蒋干带回周郎的计谋,杀了蔡瑁、张允,二没有识别庞统献出的连环计,使自己的船舰相连,三又没能识别黄盖的苦肉计,致使中计遭到火攻。还有司马懿,诸葛亮坐在空城上,可他没有识破。现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是基因密码破译,密码破译就是识别罢了。电脑上,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1.
司马懿与诸葛亮都是三国中的奇才,杰出的智者。二人对各自所效力的政权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人有很多的可比性。本文重点对两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两个智者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了他们在为人处事斗智上的决断。  相似文献   

12.
张向前 《企业文化》2005,(10):80-81
三国的诸葛亮在《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诸葛亮的这番自我批评颇为自觉和深刻。“授任无方”于己于国均不利。诸葛亮就因“授任无方”吃尽了苦头:“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来览焉;敢食不至数升”,以至积劳成疾,  相似文献   

13.
四川成都诸葛亮的武候词有一副对联。意思至今十分清楚。它是说,带兵之将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宽严皆误。这就纠正了治军上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治军就是要“严”;另一种则认为要宽待部下。而诸葛亮认为如果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宽、严”都未必正确。我是非常赞成诸葛亮这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总会计师》2010,(7):162-164
在群英璀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如果说曹操是奸雄、刘备是枭雄,孙权是英雄的话,那么.司马懿可以称之为“隐雄”。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跟世人印象中的“反面角色”不同.真实的司马懿是个思虑极深、眼光极远的人,非常重视水利与屯田的工作.在经济上为魏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总会计师》2012,(5):156-156
如果选择诸葛亮,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诸葛亮,同周瑜是一个类型。瑜亮并称,恰好说明了二者文学形象的一致。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表现出周瑜式的褊狭,只不过是因为他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逞能斗智的典型。这种逞能斗智,必须占上风才可以得意,一旦失败就会变成周瑜。“三气周瑜”是胜者的张狂,起码不算大度。  相似文献   

16.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7.
巧合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大半生几乎雷同——都是忠臣,唯独在老年的时候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目前,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或许与古代的君臣关系有某种相似之处。《三国演义》正文首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直被奉为经典,因为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确实常常惊人的相似。古人这样,黄光裕和陈晓也亦然。黄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启示□孔令平田化雨卫东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安定社会,治理天下,他从立法入手,制定汉科(律)。并指出:“孙吴所以能制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执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明”、二是“严”。所谓“明”,一是表现他对各种...  相似文献   

19.
贾连庆  贾国军  丛岩 《新前程》2006,(11):70-71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本是无奈之言.因为现实不由得我们选择——臭皮匠常有,而诸葛亮不常有。然而碳元素既能组成金刚石也能组成石墨.三个臭皮匠既能顶个诸葛亮,也可能“三个和尚没水喝”。  相似文献   

20.
领导的科学决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人事决策,尤为重要。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诸葛亮任用马谡镇守街亭,致使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兵进长安”的战略计划彻底失败的故事。那么,这次失败是怎样造成的,原因在哪里呢?用诸葛亮的话说是“用人不当”。马谡熟读兵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