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8万亿美元,达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高额的外汇储备和持续的双顺差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已逐步显现,如何运用各种手段调整、改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基于当前我国目前国际收支状况,分析长期持续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提出了改善国际收支"双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变化及现实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的高额外汇储备在增强国力、提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潜在的压力。本文在回顾我国国际收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指出国际收支双顺差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负效应,并就如何平衡国际收支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持续双顺差现象是一种收支状况的失衡,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将会极大地影响当前的物价和房价调控工作。对外经济的失衡将加剧国内经济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现状及成因的分析,结合某些国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相关经验,进而提出当前双顺差问题的治理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际收支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局面.本文用实证方法,建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增长关系的模型,分析指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长期密切相关,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向外汇储备增量的转化效果明显强于经常项目;外汇储备增长受储备导向和储备经营渠道等影响.并据此提出强化储备经营管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收支双顺差指的是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收支与金融账户收支同时出现顺差的经济现象。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1992年后的我国的大多数年份中存在。但有关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学含义及双顺差究竟是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反映还是消极体现,国内经济学者较少探究。本文试图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及国际收支各项目间存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2007年的双顺差现象的分析,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在充分肯定双顺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关注国际收支长期持续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2007年的双顺差现象的分析,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在充分肯定双顺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关注国际收支长期持续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4月下旬,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我国20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略有增长,增速出现下滑。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货物贸易顺差增速放慢,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势头减弱,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加快,国际收支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缓。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外汇局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9.
1994年"双重汇率制"并轨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失衡状况显著。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我国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对国际收支失衡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通过投资消费结构优化来矫正国际收支失衡是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1993年以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但1994年之后,我国持续呈现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常项目顺差显著扩大,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在这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自1994年至2004年11年间,除1998年资本与金融项目产生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该两项目均为顺差(表1).1994年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此后J曲线效应显现,经常项目顺差经过1995年的短暂逆差后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12.
李洁  崔莲  赵青 《金融纵横》2008,(6):33-35,32
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得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以及国内的经济运行受到影响。本文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现状剖析双顺差产生的根源,提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转变出口导向的外贸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化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双顺差。  相似文献   

13.
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济 《中国外汇》2007,(12):12-13
双顺差格局继续,五大特点彰显2007年,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326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五大特点。特点之一:国际收支顺差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蒲应 《浙江金融》2007,(3):16-16,15
自1991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表明,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份的国际收支均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应该处于“一顺一逆”的状态。本文着重介绍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关于“双顺差”的代表性理论和观点,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本质和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现象     
《中国税务》2014,(3):7-7
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实现双顺差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资金流人压力较大。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1688亿元人民币(折合188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5()61亿元人民币(折合2427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26749亿元人民币(折合431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四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一。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双顺差现象呈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或减少双顺差成为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减少双顺差与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矛盾,本文拟通过分析调节双顺差与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冲突,诠释维护内外女的复杂性、艰巨性,并尝试探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倩 《西安金融》2004,(2):40-4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国际收支在多年潜在性逆差后连续多年顺差,2002年还首次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顺差直接导致外汇储备增长,在弥补国内需求不足、调整经济结构、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公众对人民币信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开始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效率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产生某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新形势下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现象进行重新认识。一、我国自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表现形式国际收支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宏观经济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已持续多年双顺差,2012年初步呈现国际收支平衡,而2013年再次恢复双顺差。本文探讨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失衡并不一定是坏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顺差国相对逆差国是具有相对优势的。第一期顺差的扩大对应第二期顺差的减少,逆差国相同。本文将用跨时均衡理论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动态均衡的分析,动态均衡即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9.
解读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账户的持续"双顺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涵硕  孙晶 《新金融》2007,(11):29-33
国际收支帐户是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帐面表现,是衡量一国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几年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以及国内的经济运行都有不利影响。本文从国际收支帐户的主要衡量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出发,通过对我国2003年至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项目及其项目间关系的数据分析,透过帐户层面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表象,解读造成我国持续“双顺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其发展变化受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收支状况等影响较大。经常项目尤其货物贸易顺差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加快人民币资本输出步伐是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从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来看,国际收支保持持续双顺差格局,并存在顺差稳定性不强、人民币对外资本输出步伐缓慢等问题,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