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回顾了经济学早期的分工思想、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以及现代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在每一个时期分别研究有代表性的大师的思想,因此本文的主旨在于通过查阅大师的著作,深入地研究大师的思想,梳理由分工提高效率命题到产业集群理论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2.
张友丰 《商业科技》2014,(17):118-118
随着分工的不断演进和深化,报酬递增作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文章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论述了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化与发展,以期为经济发展中报酬递增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和研究,阐明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同时,论述了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与交易费用的关系,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分工和降低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4.
李函育  刘晓辉 《商》2013,(12):300-300
知识分工在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具有外部依赖性强和群体传导性弱等缺点,不利于新知识的协同整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可以通过降低知识传导的交易成本来有效地解决有关于知识分工造成的学习成本和路径问题。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为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并据此给出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工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性制度安排,分工的制度效应在于分工制度和产业集群演化存在正相关关系。产业集群是以完善分工制度降低交易费用的,所以产业集群是一种以降低交易费用、带来递增收益为目的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创新。产业集群既促进了分工合作,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基于分工的制度变迁推动了产业集群升级。  相似文献   

6.
《商》2015,(24)
分工理论强调依靠经济内生动力来维持经济报酬递增式增长,这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路有相通之处,理清分工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对于研究当前经济转型至关重要。而专业化和多样化是分工经济的一体两面,专业化和多样化会带来人力资源内生,知识集聚等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分工视角下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产业转移与劳动分工的结合角度进行了文献述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工和专业化、交易成本与转移定价角度研究了内部贸易对外资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和结果,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绩效分为效率和效益两个方面.通过对江苏制造业外资企业研究发现,随着内部贸易比重的上升,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在提高,说明内部贸易增进了外资企业的效率;但是,在控制劳动生产率因素以后,随着内部贸易比重的上升,外资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在下降,说明转移定价降低了效益,而且独资企业向境外转移利润的强度要大于合资企业,税负越高转移利润的强度越大.进一步验证发现,内部贸易确实提高了外资企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实现的方式是强化外资企业的员工培训和规模经济而不是通过研发投入.同时,内部贸易克服了外部市场的不完善,降低了外资企业交易成本.这充分说明跨国公司一方面通过中间产品的内部贸易向外资企业提供支持以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转移定价达到向境外转移利润和避税的目的,对绩效的影响表现为效率促进和“掏空”并存.这不仅为内部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提供了微观解释基础,也为中国制定外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蛙跳理论的框架下建立模型,研究了存在技术革新时后发地区对发达地区的赶超过程,并重点探讨了区域间赶超的转移动态和赶超条件。研究表明,区域赶超不仅与新旧技术的特性相关,同时也与区域消费结构相关。在给定的消费结构下,新旧技术进步累进速度比率越大,赶超的可能性越大;在给定的新旧技术累进速度比率下,居民消费用于工业品的份额越大,赶超的可能性越大。应用该模型,本文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赶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国内增加值计算2000~2013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复杂度,并对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是否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融入全球价值链是影响出口技术水平提升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得到一定优化,但总体呈倒"U"型增长,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固化效应。  相似文献   

11.
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中国融入新国际分工体系和生产组织网络提供了契机,提供了可供其学习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并不断积累内在竞争优势和新的产业升级路径。同时,价值链分工也带来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下的比较优势困境和知识要素分布的恶心循环。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拥有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和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提升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优势,但经济增长利润升值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2.
张少辉 《中国市场》2010,(13):65-66,68
现有文献对生产服务业和产业融合的成因把握得过于模糊,对其因果联系也不明确,甚至颠倒其因果,其原因在于很少将分工、生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三者统一分析。为了提炼和修正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解释生产服务业和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该文分析出"分工→生产服务业→产业融合"这一关系链,即:分工深化促进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3.
运用Hummels等人的研究方法,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整体变化趋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分工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制造业内各行业具体在国际垂直专业化中的参与情况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手工业产品日益受到关注,但是民族手工业厂商的盈利能力差异巨大。本文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视角,以西藏民族手工业中藏香产业为例,对藏香产业不同类型厂商依据其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类,测度其分工程度,并建立分工程度与成本、收益的关系模型,通过模型的分析确定其最优分工程度。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开放与竞争的全球化局势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面对日趋激烈严峻的国内国际竞争的环境,企业之间的比较优势因为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在新形势下必然要求各个流通企业从多方面开发培育自己价值链条的竞争优势,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6.
运用贸易增长分解方法,将东亚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增长、数量增长与价格增长,从贸易增长途径这一新视角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相对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四国对中国的出口以价格增长为主,而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主要以数量增长带动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这说明中国并非位于分工体系的底端,而且其分工地位将逐步提高,因为在东亚七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数量增长表现出了趋于主导的态势。由此看来,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处在上升阶段,并逐步向分工体系的高端收敛。  相似文献   

17.
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对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国际分工多视角对加工贸易或与之相类似概念和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构建了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劳动力工资之间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的基本框架,并且利用2003-2012年美国在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26个国家的跨国公司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表明:(1)当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时,高质量产品的创新成功率将会得到一定时期的增加。(2)当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时,拥有高质量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链主更愿意将生产制造部分放置于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增加技术转移的可能性。(3)当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时,链主所在的发达国家与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会缩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劳动分工理论出发,通过分析YY公司在生产活动中的仓储管理问题,建立了确定管理活动中最佳分工程度的模型,提出了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并且探讨了管理活动中类似问题的普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之一,要素价格的变动必然影响我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模式及地位,由此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使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等方法,对劳动力、资本及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上涨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要素价格上涨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为显著的负效应,但不同要素价格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分析结果,本文对我国如何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