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4年,宏观经济运行将出现的一个变化就是消费提速,而投资和出口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稳定增长的趋势下适度调整,这将有利于改善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与消费增长不协调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通货紧缩矛盾的缓解,今年城乡居民收入有望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将会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和各项政策刺激下,新消费热点仍将持续强劲扩张,其扩散和带动效应将推动整个消费加速增长。农村消费有望在低水平基础上开始恢复性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消费需求现状及97年走势判断祁京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驾齐驱”共同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相对高水平阶段,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将愈益增大,因此,正确评价目前消费需求增长状况,准确判断消费需求未来变化趋势,对于保...  相似文献   

3.
有关统计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2.5%,而消费仅增长10.7%,消费不足已成为抑制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高位回落的态势,但消费需求却持续上涨,充分说明国家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宏观政策取得显著效果。消费需求实际增长穗步提高、农村消费涨势迅猛、城市消费全面升级、消费者信心高涨是消费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预计2006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5.7%,增幅高于上年0.8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2.6%,为1998年以来最快增长。展望2007年,消费需求仍将呈现扩张趋势,主要由于:政策环境将继续有效引导消费需求的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是消费扩大的根本;消费者对经济前景和消费预期看好,潜在消费不可估量;消费景气预警表明2007年消费景气指数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初步预测,2007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5851.7亿元,增长12.5%,其中城市消费增长15.1%,农村消费增长11.5%。  相似文献   

5.
中国长期实行"重投资、轻消费"的政策,消费率一直偏低。以限制消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居民效用最大化,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然而消费过度会导致投资不足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因此经济中存在最优的消费规模。在检验消费规模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消费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1978—2006年间29年的经验数据,求得中国消费率的最优值为66.46%,据以提出扩大消费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晓蔚 《市场周刊》2005,(47):37-37
过去中国的汽车消费之所以迅速增长,尤其是2003年的“井喷”,主要原因是因加入WTO后,持币待购的消费能力逐步释放.消费潜力转化为购买力,于是2003年轿车增长达到85%.SUV增长达到180%,而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显然误导了不少企业和投资者,促动他们纷纷制订投资计划。而从经济资源等国情出发,一直采取的是抑制性政策,直到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出于扩大内需的需要,才提出鼓励轿车进人家庭,但是面对如此迅猛的汽车消费增长.政府准备不足。  相似文献   

7.
消费趋势,消费增长点与消费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波 《财贸经济》1998,(8):46-51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从1978年到1996年的19年中,消费在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年均占到63%以上,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已从“高增长、高通胀”转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瑞银:2009年中国消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周刊》2009,(9):57-57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中国从1978年起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由于消费增长更多的是靠市场自我调节,政府很轻易的选择投资而不是提升消费主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样做的结果是,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历了GDP的飞速增长,但是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却在下降。  相似文献   

9.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增长比较快,但投资和出口增长得更快。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国家加大了启动内需的力度,投资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足以说明投资、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选用1978年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的31年数据,通过不同的计量经济方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作用,确认了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的影响关系,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提供了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98年,为了确保经济增长达到8%的目标,投资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1999年,随着经济增长计划提法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消费也就成为政府和经济学界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一、目前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米,我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2012年,我国消费贡献率为55.0%,投资贡献率为47.1%。消费贡献率高出投资贡献率7.9个百分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发布的针对中国消费发展未来的研究预测,中国消费水平在2025年将提高到大约占GDP的50%,中国消费总量占全球消费份额可能会增加到11%-13%,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过热、出口下调,所以国内消费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消费的作用与地位,分析我国当前要扩大消费的原因和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凭借可以利用的有利形势,为探求更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消费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儿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几年来,由于实施了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国内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与投资、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需求增速仍显不高。  相似文献   

15.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影响,政府果断采取措施以图振兴经济。从2009年来看,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但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仅靠投资拉动是完全不够的,也是不合理的。当前,民间投资增长较慢、出口下降明显,扩大消费需求应当可以成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手段。结合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不同方面着手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消费,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四川物价》2006,(8):29-29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国情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就消费领域的问题阐述了看法。他认为,虽然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但消费的绝对量却一直处在不断提高的通道,“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消费率偏低不是因为消费增长太慢,而是因为投资增长太快”。1990年,中国的最终消费额只有11365亿元,但到了2005年,相应的数字变成了96714亿元。  相似文献   

17.
解决投资偏热与消费偏冷的矛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矛盾是投资偏热、消费偏冷,这使得在国内生产总值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面对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包括消除投资中的无效增长成分,积极调整国债使用结构和方向,增加中低收入者群体的收入水平,注重经济发展中就业目标的增长,同时还要改革现有抑制消费的各种不利因素,为消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对中美2011年的GDP结构的比较中,分析了消费在两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解释了近十多年来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变化特征,指出了依靠以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投资与消费必须共同发展才是中国经济保证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7-2012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对我国经济贡献最大的是居民消费,其次投资、政府消费和出口,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投资,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政府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进口。同时,我国的投资消费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不合理。要调整失衡的需求结构,需要调整宏观经济增长战略,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提升经济产出效率,确保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20.
用1978—2009年的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VAR模型深入分析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这几个需求因素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投资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当期影响非常显著,投资弹性明显大于消费弹性;但是投资的滞后效应不显著。因此我们在政策上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应注意经济增长的后劲,避免投资的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