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年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界还是科技界,人们大都对自主创新持怀疑甚至批判的态度。今天,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很大改观,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已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但是,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远未结束,这一国家战略的真正贯彻落实还需要经历相当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新使命,其本质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要求高新区必须探索内生发展机制和路径。这一过程需要在把握产业成长、产业价值和产业组织三大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创意、创业、创新的自主创新道路以及创业、孵化、集聚的高新区内生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推动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3.
10月11日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突出强调了“十一五”要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党中央的会议上,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还是第一次。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在未来五年规划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中,自主创新已不仅限于科技层面,而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更是事关国家全局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产业》2006,(4):21-21
日前,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需要冷静分析目前我国自主创新的基础,充分认识我们的不足和优势,正确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白春礼认为,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强盛的筋骨,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的强大支点,是国际竞争致胜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5.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之一就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打开自主创新这把金钥匙,让企业和国家都能从中获得利好,也是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创新管理”领域的专家,来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范柏乃教授向我们剖析了中国当下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6.
大国优势、边界效应与后发大国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但对于后发大国来讲,不能仅依照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战略,也不能按部就班地遵循后发优势战略。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大国优势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并结合边界效应这一前提条件,超前搞自主创新战略。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含量、边界效应都较高的高科技产业,要勇于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7.
杨芳  张庆霞 《科技和产业》2020,20(12):97-102
宁夏谋划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背景,利用SOWT分析法,客观剖析了宁夏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势与劣势,正确认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和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战略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超 《科技和产业》2008,8(4):49-53,73
当前,尖端科技产业日益成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增强我国尖端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战略管理是我国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系统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创新人才在尖端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战略管理模式的构建、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战略管理的实施对策等基本问题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质,并从操作层面上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9.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民营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应对竞争压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需要。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创造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体制和战略调整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改进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制,重视和加强开放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重大战略的双重机遇,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将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区,成为天津市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起点。在天津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一定优势和条件,关键是应该把握好在天津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基点。一、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背景从国际上来看,2008年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爆发了  相似文献   

11.
晓扬 《浙江经济》2007,(21):35-3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此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已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重大战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双创战略”顺应时代要求,是浙江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长期战略。只有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才能拓展未来发展的空间。然而,强调自主创新,绝非“关门创新”,还要大力提倡走开放式的创新道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国家将是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上升到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引下,我国高新区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要以推进自主创新为核心和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使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充分涌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导力量。因此,需要实施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宁波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4.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高新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高新区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核心载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区域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坚力量。做大做强高新区成为新一轮区域发展的焦点,高新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未来区域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天津市要充分发挥高新区在自主创新中重要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5.
1、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十一五规划”和今年的两会,一个是讨论新兴工业化道路,一个是讨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在新兴工业化道路当中,特别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那么,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什么人?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国家是支持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合作者,国家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国家还从事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将来对于应用类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这是国家支持的主要方面。支持包括资金的投入,包括政策的引导等等.  相似文献   

16.
靳茂 《中国经贸》2008,(7):44-45
高新技术企业是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中国信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自成立起,就按照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科技兴贸战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科技部、保监会正式启动了科技保险工作,这为中国信保进一步发挥政策性作用、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搭建了重要工作平台,也为自身开拓新的业务市场、调整客户结构提供了工作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郑成林  何蕊 《魅力中国》2014,(20):35-35
近年来,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围绕延迟退休这一话题的争论从未停止。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台一项涉及到民生的政策,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因此出台这样的政策一定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本文整理了各方争论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提出的国家战略举措。文章探讨了自主创新在广西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广西在自主创新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并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广西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国家高新区战略研讨会的建设已经有10年,为高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家高新区创建20年来,其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给战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成败。战略研究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战略性判断、选择与设计的过程,包括战略分析、问题诊断、战略目标确定、战略路径设计、战略方向选择和实施策略升级等环节。对国家高新区进行战略研究,有利于在纷繁复杂、变幻  相似文献   

20.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中央一再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自主创新的观念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家和地方在“十一五”规划中都占用了一定的篇幅来指导或支持自主创新的发展。现将国家及直辖市“十一五”规划中有关自主创新内容摘编出来,供大家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