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卞保武  王铁 《活力》2004,(10):38-40
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国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进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目标,培育和发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迅猛异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信息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赵飞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146-147
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但由于信息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质,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孙雪梅 《活力》2013,(14):126-12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再是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等,而是包括知识在内的各种信息,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一个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崛起,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特别是对于刚刚跨进21世纪的当代政府而言,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  相似文献   

6.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信息网络化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融合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竞争力要素;也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争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时代的智能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而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不甚理想,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本文对我国智能建筑的大发展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9.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基本理论探讨信息产业集群所拥有的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用回归分析法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信息产业集群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对比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信息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鼓励扶持推动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面临着高技术产业化形成知识经济的时代变革,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参与,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都面临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很多国家的信息产业都对本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并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广泛渗透到教育、科研、国防、金融、商业与信息服务业,并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接触过Internet的人都能深切地感觉到: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现实世界,而且也正在创造着我们的未来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日益深刻而广泛,企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加强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加速企业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信息化缺乏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没有完整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果我们的认识、观念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经营就会落后于时代,最终使企  相似文献   

12.
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它为标志所形成的科技浪潮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以计算机、电子、通讯和光电等技术为基础,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利用信息的所有现代高技术的总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制定和实施有关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力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信息技术本身的进展速度很快,但是它在各国发展和普及的程度又是不均衡的.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同世界信息产业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影响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制度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13.
周静  夏晓梅 《财会通讯》2008,(2):105-106
世界经济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软件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以发展软件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原有工业从而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如何?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怎样?对这些问题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反映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形势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速增长,信息化已成为干预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各行各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审计作为宏观经济监督部门,只有适应形势要求,大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健 《企业活力》2004,(1):52-53
<正>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石,没有企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就成为无源之水。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开始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的信息化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借鉴国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正> 党的十六大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技术代表新一代的生产力,成为整个世界从传统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先导产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建设,无论是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都有长足的进展,在企业管理中已愈来愈显示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形势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速增长,信息化已成为干预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各行各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审作为宏观经济监督部门,只有适应形势要求,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现代化水平,才能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本文炎一谈如何进一步加快湖北审计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高低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采用信息化手段武装企业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营销也不例外。企业如何依据自己的行业特征、营销策略等,在营销理念、营销手段上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可以在竞争中取胜。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题,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发展的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政府经过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本文认为,成功的企业一定会把信息的搜集、筛选、处理作为提高整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高科技信息技术面前,所有企业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国外的企业家认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区别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的高科技已经给了每个企业改进的手段,作为企业的决策层是否敢于创新,积极推进,这是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