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从省域的视角,以省域内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发展水平三组关系为切入点,以30个省份为样本,基于协同学的耦合度计算模型——离差系数最小化耦合度模型,探究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科技的耦合状况不佳;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超前发展与滞后发展并存;经济发展水平、创业型大学数量以及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占比三者存在密切联动关系,与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耦合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基于OWA算子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最后,给出了加权的TOPSIS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萍 《经济论坛》2007,(11):39-41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只有依附于科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有助于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使区域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特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成为制约区域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投资和外向型经济驱动为主加快向科技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区域发展格局在转型发展中的变化将成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新因素、新机制的新命题,而且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对转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传统发展模式——投资和外向型经济驱动下形成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投资拉动区域经济的力度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降低而显著增加,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贡献程度在省际层面正逐步超过投资和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当前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大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技创新能力对未来区域发展的作用及区域发展格局有可能强化"沿海—内陆"梯度的前景,提出在创新驱动下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的预测结论,从而说明统筹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同协调、均衡、共享等区域发展理念的必要性。针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最大短板是科技创新能力落后,为避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新一轮起跑线上就落伍,提出了着力资源优势转化、激活"三线"科技创新潜力以及打造创新链条等培育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毕亮亮  施祖麟 《经济地理》2008,28(6):946-951,954
长三角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依靠其内部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16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景进行判断。最后,在"涓滴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以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南京四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科技创新圈",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政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走向并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面板负二项模型研究了技术多元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技术多元化尝试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基于区域和科技政策视角分析了不同区域科技政策施行前后技术多元化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发现在科技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多元化尝试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以期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理清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逻辑框架,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进而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9.
李燕 《新经济》2023,(4):111-120
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以河源市为例,在对其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R&D投入及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实证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对粤东西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孙志伟 《经济论坛》2009,(16):67-70
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性因素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构建一流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实现内蒙古现代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依据内蒙古总体经济实力及区域创新能力,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实力和偏弱的科技、教育实力的分析设计了短链结构、网络结构的内蒙古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模糊数学理论,构造了一种改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可以在整体上对河南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河南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一种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嘉兴市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些许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为顺应经济新常态,嘉兴市应积极开展创新驱动转型,借助创新环境和外部优势,通过科技技术创新,形成具有嘉兴特色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尹晓波 《生产力研究》2012,(8):29-31,43,261
区域科技创新能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衡量和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文章在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背景及构成要素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依据分析,提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效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9-115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技术经济》2015,(10):17-23
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熵值法找出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自从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以来,诸多学者对这一区域的发展进行广泛关注。产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区域的竞争力,政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主体,通过制定创新政策和科技经费投入来影响区域的创新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利用索洛余值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和测算,得出了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政府科技投入的产出弹性和经济共享,并进行横向比较,为政府的科技经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科技资源能否优化配置,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产出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利用DEA方法及模型,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技源配置状况进行了相对有效性评价与比较分析,以推动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晓莉  王里克 《生产力研究》2006,(6):99-100,104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今天,科技创新是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文章在提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工具(网络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将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研究了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新乡市产业聚居区的现状分析,找寻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发展规划、政府职能、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试析“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动因与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翠璇 《广东经济》2005,(10):50-52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是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由于资源的稀缺与互补,为获取集成效应和规模效益,促进技术扩散和知识流动,“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成为必然选择。合作的阻力主要来自体制和制度、观念与需求、合作主体目标以及合作中介平台等因素。“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发达国家80%的就业机会是以科技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为基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科技实力的竞争,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