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管持股和流通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1 486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和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都是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国家股使这种关系变得不明确,这表明目前我国的国家股仍然处于控制地位,国有股减持流通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作为证券市场上集资本与技术于一体的机构投资者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众多机构投资者中,代表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更为迅速,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行为对股市的作用愈发显著,引人注目.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A股市场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上证指数涨跌幅进行分析可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基金持股比例的变动与上证综指涨跌幅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并未对稳定股票市场发挥较积极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有责任推动证券市场平稳良好的运行,同时使自身能在证券市场上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针对目前我国股市中投资新增开户数存在随股票价格指数波动而变化的趋势,运用有关信息经济学原理和金融理论中的正反馈理论、投机理论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收集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稳定发展的股市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开户,而频繁大幅震荡的股市容易形成投资的不确定性预期,造成新增开户数的相应波动。  相似文献   

4.
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追加投资,而在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减少投资。基于该种理论基础,我们以我国2003-2007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已经显现,但在各个行业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决策,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积极作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的行业越有可能获得追加投资以扩大规模、获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额,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使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发现,境外股东在中国股市充当了一定“调节器”的角色,即:当股价波动剧烈时,境外股东增持可以降低波动;当股票交易不活跃时,境外股东增持又能活跃市场。同时,境外股东持股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境外股东持股市盈率、资产负债率相对高和基金持股相对少而波动性较大的企业时,境外股东持股能降低股价波动、股票收益率波动和系统风险;反之则会增加股市风险。应引导境外股东战略持股市盈率较高、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股价波动较大的上市公司,从而充分发挥其“调节器”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背景下,ESG信息披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基于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利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环保费改税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环保费改税能显著促进企业ESG信息披露;作为外部监督机制的分析师关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强化环保费改税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的促进效果;环保费改税对营商环境好、行业竞争度低以及融资约束程度低的企业ESG信息披露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一国总体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所依靠的因素构成,其中增长因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制度性遗因素,如内涵、转变的程度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中国上市公司2004~2008年相对较长时期数据,在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内生性基础上,通过混合与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正向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这种相关性较非国有控股企业更显著;国有控股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负向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而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则变成显著正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绝对值显著正相关,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这种相关性较非国有控股企业也更为显著。这些证据充分说明中国机构投资者仍然是短视的,对盈余管理不存在制约作用反而推动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9.
2014年开始,国务院开始正式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而日本短期大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日本短期大学的建校方针定位在:教授并研究专业领域的深层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职业以及实际生活中所需的技能。本文将比较研究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和日本短期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异同点,并参考日本短期大学建设方面的办学经验,以期对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工作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