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应对资源约束、产业升级压力的必然选择.安徽省域经济紧邻长三角经济区,在多方面与长三角经济区具有互补性,是泛长三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圈一带"空间结构,即合肥都市圈、沿江城市带,可以优化安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使其融入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都市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提高其协同创新能力,形成整体效应,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命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在区域统筹、集聚创新、平台搭建、开放共享、金融服务等方面强化协同合作,共同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其所形成的经验对于都市圈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要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为突破口,健全都市圈统筹协调机制,探索都市圈城市协同合作机制,完善都市圈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都市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后,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为大力推进“长三角”联动、互动效应,构筑世界级的都市经济圈,上海市目前已着手规划,使“长三角”都市圈内15个城市间的公路交通往来都不超过3小时,简称“3小时都市圈”。“长三角”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设想,通过“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更加紧密的产业及交通联系,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长三角”联动和互动。“长三角”着眼于国际竞争,着力推进苏、浙、沪优势互补,形成新兴的产业链,打造极具整合优势的都市圈。对此,三地已…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以来,宁波相继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势必为宁波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除此之外,另一项直接涉及宁波发展的综合性战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也于今年出炉,其核心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在长三角"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中,宁波直接定位于其中"一圈两带",以宁波、舟山、台州三市组成的宁波都市圈跻身长三角五大都市圈行列,且处于沪宁合杭甬中枢  相似文献   

5.
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市是环太湖旅游业资源的主要构成地.仅从2007年看,环太湖五市彼此之间的合作整合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然而.面对当前实际面临着的一个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支解”和“割据”状态,要实现彼此之间的和谐发展.必须破除行政区域壁垒.做好做深太湖的以水为中心的文化文章,全面规划,有效整合环太湖旅游资源,形成一体化发展思路,要存同求异、错位发展,实现有效旅游资源的联动和规模发展.要构建好环太湖五市旅游合作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努力打造环太湖五市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良性格局。  相似文献   

6.
易阳 《宁波经济》2022,(8):22-23
<正>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南京都市圈作为首个国家级都市圈,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性意义。自获批以来,南京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重点,以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为牵引,积极勾勒南京都市圈“东进、西融”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7.
我国都市圈一体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圈大都市理论,90年代初引入我国,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我国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等沿海、沿江都市圈,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亟待分析、总结和研究.文章介绍了都市圈一体化问题的基本框架,分析了我国现有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能够发挥支撑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共享公共服务的作用,有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都市圈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功能定位统筹、核心城市辐射效能、协作推进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难题,需要在区域层面的都市圈治理及实施方面,构建“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的空间层次体系,打造区域一体化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在都市圈之间,差异化定位都市圈功能,发挥都市圈比较优势,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都市圈发展布局;在都市圈内部的联通与协同等方面,深化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与衔接,建立底线与协同并重的都市圈规划成果框架,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一体化20年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缘起”。2003年,在浙江省党政代表团的长三角之行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倡议——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层的定期会晤机制。溯源长三角一体化,这是最初的由来。二是“升级”。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推进更高层级、更深层次的一体化战略?2018年,一体化战略升级,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是“蝶变”。自从长三角一体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逐步开始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一体化的“一”字“化”进了一市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按照“一极三区一高地”的目标,迅速发展蝶变,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0.
正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是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中的五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浦发银行源起黄浦江、根植长三角,是"长三角自己的银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浦发银行宁波分行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探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方案,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力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大局中展现价值,实现突破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浦发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挖掘并借鉴佛山经济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在制造业发展方面的亮点,有助于嘉兴蝶变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迈入“万亿俱乐部”佛山市地处珠三角核心区,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枢纽城市。佛山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与嘉兴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全面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和制造强市战略、数字赋能战略,高质量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动力极化态势愈发突出,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承载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发展高地。都市圈作为介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一种空间形态,已被国际经验证明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处在快速成长期的郑州都市圈是中西部都市圈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一级,但仍有诸如存在行政边际效应、交通发展不均衡、核心圈层动能不强、内外联动不足等问题。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应立足区域一体化,通过加强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消除行政边际效应;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都市圈交通网;通过“郑汴许”率先一体化,增强“圈心”动能;通过内外联动,打造开放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3.
环杭州湾区域发展和这一区域“接轨上海”问题,应放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圈)的背景中来考虑。目前,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长三角15个城市的城市群(圈)已经初步形成。这一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经济总量2000年占到全国GDP的17%,其中上海为5%强。可见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然是以这一城市群为依托的。上海市委陈良宇书记2002年11月4日在第14次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咨询会议上提出建设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可以提供参照的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群,即东北部的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群,这一城市群长700公里,宽100公里,人口规模小于长三角,经济总量远大于长三角,但长三角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止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将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圈)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这方面特别值  相似文献   

14.
推进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协同发展,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文章以交通一体化为视角,从公路交通协同、铁路交通协同、水路交通协同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南京-合肥双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交通协同程度较高,合肥都市圈相对较低,南京-合肥双都市圈交通协同程度尚可,但仍存在都市圈之间没有列车互通、铁路班次密度较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一体化机制,健全都市圈通勤交通网,打造立体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5.
关注研究长三角必须首先关注研究环太湖,环太湖问题本身就是破解长三角问题的一把钥匙。在欧共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欧盟可以作为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的借鉴。只要各市政府形成共识,就不难构建环太湖区域发展共同体。携手共建和谐太湖,太湖的未来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庶。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称“长三角规划”),长三角的战略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该目标,长三角规划不仅要求浙江、江苏和上海三省(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要求大力推进三省(市)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三角就曾进行过建立“上海经济区”的尝试,但失败了。但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核心的圈域经济理念却一直红火到了现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将“城市化”列为新世纪中国的第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苏锡常地处长江三角洲,是紧靠上海的江苏精华地区,在这个地区建设都市圈,曾有人发出疑问:“该不该圈住苏锡常?”我认为,关于建设苏锡常都市圈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在江苏省里有关文件以及一些专家意见中已说得比较清楚,并且这一决策已在付诸实施中,目前值得一探的不是“该不该圈”而是“怎么样圈”才能使之顺利实施的问题。一、在指导思想上,把握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从苏锡常区情特点出发,注重于打破“圈”域内的行政壁垒省政府批准实施的《苏锡常都市圈规划》明确提出:苏锡常都市圈的定位是“在  相似文献   

19.
<正>产业为基、实业为本。推动“一地六县”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基于差异化的多区域产业协作共兴之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打造经济增长极、构建参与全球竞争支撑力量的重要布局。2020年6月,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座谈会签署的《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涉及上海白茅岭农场,江苏宜兴、溧阳,浙江长兴、安吉,安徽广德、郎溪“一地六县”区域,  相似文献   

20.
金德水 《浙江经济》2003,(13):25-27
省委、省政府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培育发展环杭州湾产业带,构筑接轨上海、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平台”的总体要求,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正确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加快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效途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也为宁波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