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国  段云 《特区经济》2004,(10):77-78
<正>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由来已久,在国内众多学者将“股东至上”理论奉为经典的时候,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已经炙手可热。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理论的研究领域中逐步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前者认为股东拥有企业,而后者则认为真正拥有企业的是其利益相关者。这两种理论具有完全不同的公司治理含义,持不同看法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争论相当激烈。总体而言,股东至上理论占据了当今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间的组合,社会责任是传统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延伸和扩展。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社会呼吁企业在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他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要积极解决企业营利过程中与其他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冲突,以实现企业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3.
指示语分为五类,它们是: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和社会指示。广告常常利用指示语中的人称指示和消费者建立一定的关系。非包容性“we”强调公司或企业为了消费者的利益所做的努力;包容性“we”表明公司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共同点,有助于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I”指以前的消费者,对潜在的消费者将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you”在广告中一般指潜在的消费者。采用这种形式,有利于广告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理论: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文锋 《改革》2004,(4):89-95
企业内各要素专有性的大小是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分享剩余索取权的依据。公司治理机制并不是由所谓的“股东至上”发展到利益相关者,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之间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公司治理的模式也不存在从单边治理向多边治理的转换过程。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寻找长期利益共同体以及使关键性要素进入长期利益共同体。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但只有在物质资本有效监督和充分激励的前提下,这种决定性作用才由可能变为现实。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不存在长期利益共同体,关键性要素也不在长期利益共同体内,或者说,没有资本监督和激励劳动,这是公司治理低效的原因所在。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激励制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的低效率,但不可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关于公司治理的内涵有两种观点:股东治理观点和利益相关者治理观点。股东治理的观点虽然在英美占主流地位,但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已充分暴露出它的缺陷,而利益相关者治理更能代表公司治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一般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我国上市公司也是如此。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现象还更为严重。“内部人控制”的结果是损害股东利益,特别是小股东利益。为了维护股东(特别是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完善公司冶理结构刻不容缓。为此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朱善利认为,在我国,股权比债权的约束力更小,虽然很多国有企业赖着国家银行的钱不还,但毕竟,大家对于“欠债还钱”还都表示认同。但对于股东,更多的企业认为圈来的钱好办事,不但不用还本钱,也根本不打算给予什么回报。连向社会融资的上市公司都极少分红,何况是对没有人真正关心股权利益的国有股东。债转股,债务是轻了,但股东的麻烦大了。对于股权所有人———比如信达公司来说,如何处置资产是问题的关键。随着债转股的进行,信达将会接手巨额不良资产的股权,靠分红,恐怕不可能得到多少钱…  相似文献   

9.
马登科 《特区经济》2005,(2):101-102
股东派生诉讼(shareholder‘s Derivative Action),也称股东代表诉讼(Shareholder‘s Representative Action)、代位诉讼、传来诉讼和衍生诉讼。是指当公司的正当利益遭受不法行为侵害而公司却不能、怠于或拒绝追究公司机关成员或侵害人的责任以维护自身利益时,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作为公司之“临时”、“特别”代表人,为维护公司利益,以自己的名义代位公司对侵害人所提起的诉讼。  相似文献   

10.
房煜 《发展》2005,(5):60-61
如果你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而有证据证明,你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或其他股东的利益,那么你可能要赔上身家性命,而不能再以有艰责任作为挡箭牌. 这种被形象地称为"揭开公司面纱"的制度安排,并没有在提交人大的<公司法>修改草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此之前,这一被看作是保护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安排被市场人士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公司制企业产权制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为降低代理成本,解决代理问题,委托人(一般是股东)需要设立一套有效的组织结构形成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这正是公司治理问题。我们从一般公司治理问题开始,重点讨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主体的营造,提出“准优先股”方案,认为通过该模式可以给股份制改造后的商业银行股东更大的利益激励,从而调动非国有股东的积极性,使国有商业银行能够建设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时代将产生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全息化”管理模式,意味着几个、几十个专业部门对同一件公务的几个、几十个处理办案经网络处理变成最佳决策。——这便是作者所说从“信息灰箱”到“信息白箱”。历史学家发现,古代中国的历代管理者们在治理国家时,由于行政技术的落后,数千年来一直面临的巨大困惑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国家”;为适应政府的低效低能,而又无适用的手段,不得不以“道德代替法制”,而道德在无法规范并有效制裁的利益诱惑面前,是那么软弱无力,就必然导致监督与再监督机构膨胀,最后使一个个王朝走向衰落。今天,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尤其是当万千家企业、数以亿计的居民在网上冲浪时,作为地方政府也出现了新的困惑:虽然政府尽力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仍不能使居民和企业对政府工作的效率满意;就连我们自己也对许多政府事务的办理速度表示困惑。原因何在?通过对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之间不是“零和游戏”从单纯追求利润、向股东负责转向对相关利益方负责,兼顾追求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这是企业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新技术革命一样,社会责任运动也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战略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在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公司价值和企业捐赠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面临经济利益与社会道德的价值冲突,这是研究企业捐赠时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引入投资者效用函数,从“股东”角度出发对企业捐赠行为建模,并对其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虽然慈善捐赠减少了公司的现金流量,并导致每股收益下降,但由于企业得到投资者的价值认同,因此依然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实现较高的公司价值。此外,舆论对捐赠价值先机的放大效应还会对企业捐赠动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培育正确和理性的公民意识是对企业捐赠进行激励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程承坪  罗栋 《改革与战略》2012,28(12):33-37
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分配的两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微观企业层面上,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企业长期受英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奉行“股东至上主义”的企业治理模式,导致初次分配中的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失衡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当前的初次分配制度改革中,我国企业应适时转变“股东至上主义”的企业治理模式为“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特别是劳动者作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应当拥有企业的治理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相似文献   

16.
“以顾客为导向”是很多企业自我标榜的口号,但口号虽响亮,却雷声大雨点小,未见得落到实处,有什么实际的效果。我们不能说喊出这样口号的企业是虚情假意,他们中有很多是真正想为顾客服务,真正想通过为顾客服务创造出企业存在的价值。口号之所以沦为口号,是因为这些企业不得其门而入罢了。  相似文献   

17.
李蓉  黄振 《特区经济》2005,(5):284-285
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的典型形态。股东是公司的缔造者,没有股东,公司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维护股东权益也是公司立法从未动摇过的基本原则,也是各国公司立法的重心所在。但在公司股权日益分散的今天,股东会形骸化的趋势难以逆转,“所有与控股分离”的态势更为明显,如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不断强化股东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成为当代立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中小股东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原因小股东多存在投机心理,大多数小股东并没有真正的投资意…  相似文献   

18.
孝顺的儿子,源于父母从小到大的悉心照看;优秀的企业,在于对消费者自始至终的精心培育。大量的企业沉浮向我们揭示:企业的持续发展,归功于企业对品牌和产品利益的“远视”,那就是——优秀的企业:应该做“未来”的品牌。  相似文献   

19.
沈玮 《浙江经济》2003,(12):64-64,F003
目前理论界认为企业理财目标应是“价值最大化”。然而,对“价值最大化”的具体表述则一直比较含糊,主要有“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两种观点。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不应只考虑股东或企业的利益,还应充分关注目标的实现主体——经营者的利益。只有将理财目标与经营者业绩考核相联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关于理财目标的研究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06,(22):28-28
调控好土地,关键在政府,只有政府从“利益”主体的位置上抽身退出,真正“归位”于保护耕地的公共职能,当好土地的“守夜人”,土地调控也就能“无为而治”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