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并购新浪潮 ,已成为世界上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由于已加入WTO后的中国国内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产业竞争力不强 ,国内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为此 ,中国政府和国内企业要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并购的特点、影响 ,从而积极制定有关法律和并购规范 ,把国内企业并构成企业集团 ,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后走出去 ,实行跨国并购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松 《经济论坛》2002,(18):21-22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层次以及各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包括市场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更加迅速地向深、广方向发展并发生质的剧变。从国际直接投资来看,私人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直接投资是促进生产过程全球化的重要因素,而直接投资的主体为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其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繁荣也有所变化。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相互影响,对各自都有着推动作用。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也逐渐顺应海外并购的潮流,迎头赶上,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关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并购情况的分析及结合中国企业并购现状的讨论对解决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5.
跨国并购是指一家外国公司通过购买他国另一家公司一定比例资产或股份,以取得该公司控股权的行为。跨国并购作为FDI的一种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并购可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特别对制造业而言,省掉了建厂时间,使跨国经营企业在目标市场迅速获得现成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能够利用原有的销售网络和公共关系。一般说来,通过并购企业可实现规模经济、多角化经营,降低交易费用以及实现功能互补等。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并购,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常出台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措施,使得跨国公司在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同时,绕开了…  相似文献   

6.
跨国并购中的机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迄今尽管我国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二大外资引进国、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外资引进国的地位,但实际上利用外资的形势并不乐观。继1996年和1997年增幅连续下降之后,199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直至去年利用外资大幅度下降。应当说,导致我国引资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外企跨国并购对我国利用外资策略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龙  关涛 《现代财经》2005,25(1):61-64
跨国并购和跨国兼并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给致力于改革开放并努力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将给我国在利用外资策略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积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罗学鼎 《时代经贸》2004,(11):64-65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的合资企业在中国成立.不管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来到中国以后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资企业.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就有大量的外国独资企业.即绿地投资项目。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总结了很多经验.对这个市场也更加了解.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兼并和收购.即并购。有很多的并购行为在中国市场发生.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走向外国市场的时候也会买一些国外的企业。  相似文献   

9.
跨国并购与我国积极利用外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绘秦 《经济师》2001,(10):255-256
近年来 ,我国利用外资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引资重点和利用外资的方式不适应“国际资本流动更多要取跨国并购形式”这一特点。实践证明 :跨国并购可以有效补充我国资金不足 ;有利于国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国企管理人员培训。为了积极利用外资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借鉴国外引资经验 ,进一步开放跨国并购市场 ,完善法律体系 ,为跨国并购创造环境 ,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现实情况 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完善,使得我国这个原本充满需求弹性和拥有潜在能力的巨大市场更具吸引力,故外资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步伐越来越快。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我国较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在被外资并购后,非但没有如愿引来资金和技术,却失去原有市场、品牌,损失惨重,令人堪忧。从如下事例,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全球企业跨国并购:趋势、原因与对策(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仲伟 《经济管理》2001,(24):23-33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发展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而WTO框架下“与贸易有关的措施”协议的制定和实行,将大大促进以资本为主的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将  相似文献   

13.
王仲何 《资本市场》2003,(10):15-16
中国成为国际投资者持续关注的焦点,收购兼并,正在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主要形式。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日益得到外商重视,包括金融服务、零售等行业成为境外直接投资的热点领域;外资进入上述行业的政策性壁垒正在逐步消除……  相似文献   

14.
银行跨国并购中风险变动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峰  曹圣希 《财经研究》2004,30(5):57-64
从银行跨国并购与银行并购的比重来看,银行跨国并购远远不是银行并购的主流模式。不过2000年以后,银行跨国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步成为跨国并购的热点。无论从总风险还是系统风险的角度来看,都没有证据证明银行跨国并购会直接暴露或增大两国银行的系统风险。银行跨国并购不会破坏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也不会增加国际银行业的破产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中外银行跨国并购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的跨国并购是商业银行实行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战略,也是其拓展业务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壮大规模,增强银行竞争力的可行途径。本文旨在比较国外成熟的跨国并购行为与中国刚起步的跨国并购行为特征,并以此来分析中国在即将加入 WTO的背景下,银行跨国并购应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黎平海  李瑶 《经济前沿》2009,(10):27-38
在经历了以出口贸易、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对外合作模式后,中国对外开放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资本输出成为新一轮对外合作的重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1984年~2008年58家代表性企业98个跨国并购案例动机分析,发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促进多样化,并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其他资源。从并购主体看,国有企业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力量;从行业分布来看,跨国并购多数属于资源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从区位分布来看,区位分布与产业结合非常紧密。  相似文献   

17.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不断蔓延,西方金融机构受到严重冲击。这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银行进行跨国并购风险性大,操作难度大,影响并购的因素复杂。文章基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对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对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因素进行了多维解读,以期为我国银行跨国并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跨国并购是从国内并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国内并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跨国延伸。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至今,西方国家企业并购已经历了五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国际市场的新格局,跨国公司为了执行全球经营战略,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跨国并购不仅高速发展,而且已在当今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据联合国2001《世界投资报告》,近20年来,并购额年均增长率为42%,1999年完成的跨国并购额高达7200亿美元,2000年跨国并…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现状与特点(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中国加入WTO以后,一方面各大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广泛拓展在中国的业务。同时中国企业纷纷出击海外,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抢占国际市场。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意识加强,自主性提高,并购案例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与跨国并购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市场的市场潜力(包括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市场强度、市场消费能力、商业基础设施、经济自由度、市场对外接受度和国家风险)越大,对跨国并购的吸引力越强,其中经济自由度、市场强度、商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跨国并购的吸引能力更强。新兴市场内部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及与发达国家的接轨是提高吸引外资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