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云 《湖北经济管理》2008,(14):140-141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后持续走高.对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文章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指标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结合,通过计算说明中关贸易顺差的相对规模。  相似文献   

2.
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是由中关两国在高技术产品上出现与其比较优势不符的贸易所致。21世纪初,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中关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对美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在减弱,外商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成为失衡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美国、中国、东亚经济体在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形成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关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在不安定因素.而造成该现象本质原因是中国和美国贸易结构不平衡。本文通过计量模型找出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中国出口退税机制和两国储蓄率的高低,并为中国调整贸易顺差、优化贸易结构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加速——美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7月份美国经济以“缓慢到温和”的步伐增长。美联储褐皮书报告显示,所有12个地方联储所在地区的楼市、制造业和个人消费均保持增长势头,全国经济活动出现了显著改善,暗示经济增长可能在下半年加速。增长方面,制造业表现状况大致与近期其他调查数据所反映的状况一致,并显示一度出现的工厂制造业活动放缓状况已经告一段落,同时,褐皮书指出,美国房地产业的表现仍然强劲,而且这一势头正向其他产业扩散。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2019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基于总贸易核算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进行分解,并从国外增加值的来源、流出以及出口占比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质量提升明显;生产依赖方面,对发达国家依赖度较高,对东盟和资源型国家依赖度上涨明显,细分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存在依赖国家过于集中现象;需求依赖方面,出口美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依赖度最高,且呈现上涨趋势,出口东盟等新兴国家依赖度也在上涨,细分产业中同样如此;出口对外依存度下降明显,高附加值产业更为显著;综合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外增加值明显向美国和地缘位置优越的国家集中,且有强化趋势。中国应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力度,多元化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新格局,通过高质量进出口补短铸长,推动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攀升。  相似文献   

6.
肖夏 《中国经贸》2007,(3):66-67
近三年来中国贸易顺差持续“跳跃性”增加,2004年540亿美元,2005年1018.8亿美元,2006年已高达1774.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74%,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实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也使中国摆脱了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消除了长达几十年的“出口创汇”压力。同时,中国贸易顺差过大,确实带来了一些如引发贸易摩擦、影响与美欧经贸关系、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等不利影响,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并把“减顺差”作为2007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认真对待。中国纺织服装业一直是贸易顺差的“大头”,2005年1004亿美元,占当年的93%;2006年1440亿美元占当年的81%。因此2007年纺织业出口如何对待“减顺差”则是业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的是我国制造业部门国际贸易频度加大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而在实体产业服务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内部就业岗位的模糊化,制造业部门中可以衍生出更多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岗位。实证结果证实,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外贸强度的增加会导致制造业从业人口比重下滑,而进入21世纪以后,外贸强度则与生产型服务业人口从业比例正相关。总体上,进口对于行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更大一些,而多年以来的贸易顺差则几乎没有对产业结构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7~2006年美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实证检验了美国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美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考虑进、出口贸易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以后,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存在不一致性,进口贸易不仅没有通过替代国内生产而减少劳动密集制造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反而促进了该部门的就业增长;出口贸易也没有通过产出扩大效应而增加劳动密集制造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出口贸易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仅仅体现在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由于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价格效应、规模效应和劳动力需求的趋势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和动态调整特征。  相似文献   

9.
肖挺 《世界经济研究》2016,(11):101-111
文章分析的是我国制造业部门国际贸易频度加大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而在实体产业服务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内部就业岗位的模糊化,制造业部门中可以衍生出更多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岗位。实证结果证实,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外贸强度的增加会导致制造业从业人口比重下滑,而进入21世纪以后,外贸强度则与生产型服务业人口从业比例正相关。总体上,进口对于行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更大一些,而多年以来的贸易顺差则几乎没有对产业结构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贸易转移现象导致海关统计难以反映真实的双边贸易净额。文章基于最终消费品价值来源分解的视角构建了多国双边附加值贸易统计模型和海关统计模型,从总量、产业、行业3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两种统计方式下的中美贸易差额。结果显示:海关统计始终高估中美贸易顺差额,平均幅度为20%,各产业的贸易失衡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式下顺差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顺差的最大来源。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厘清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2018年省级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数据,匹配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通过联列方程识别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和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力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了高、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却显著降低了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表现为就业“极化”效应;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升级”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为进一步理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保持就业稳定的政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日本在华投资行业结构与中美日三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来看,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它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日本在华投资一方面使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这说明了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状况,需要进一步对原产地的判定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24日】事实一:中国与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且还在继续增长。2006年中国对美商品贸易顺差超过2,320亿美元,这不仅较2005年增加了310亿美元,而且这新增的310亿美元比12年前中美贸易顺差的总额还要高。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在华投资行业结构与中美日三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来看,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它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日本在华投资一方面使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这说明了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状况,需要进一步对原产地的判定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贸易转移现象导致海关统计难以反映真实的双边贸易净额.文章基于最终消费品价值来源分解的视角构建了多国双边附加值贸易统计模型和海关统计模型,从总量、产业、行业3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两种统计方式下的中美贸易差额.结果显示:海关统计始终高估中美贸易顺差额,平均幅度为20%,各产业的贸易失衡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式下顺差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顺差的最大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上海经济》2012,(6):18-19,6
美国制造业复苏 国际产业转移投资咨询机构董事长孙梓文说,根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5月1日公布的数据,4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4.8,高于3月的53.4和4月的市场预期中值53,为10个月来最高水平.至此,美国制造业已连续33个月呈扩张状态. 数据显示,在18个制造业中,4月有16个行业呈现扩张状态,超过3月15个行业的规模.此外,美国4月份就业分项指数升至去年6月以来的高点57.3(前值:56.1),新订单分项指数升至一年来的高点58.2(前值:54.5).美国制造业数据好于预期,令投资者相信美国经济仍在继续复苏,目前,制造业约占美国经济活动的12%,为美国本轮经济复苏的亮点.部分制造商表示,企业经营环境正在持续改善,部分指标表明整体经营状况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如产品的制造和订单保持稳定态势.也意味着最近几个月以来,招人的公司比裁人的公司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模型,考察了影响美国制造业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基于最优消费决策条件的经验数据测量模型(K-R),重点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了1981~2011年度人民币实际汇率和美国国内因素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率上升和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均能够显著拉动制造业就业增长;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和美国实际利率下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制造业就业增加;但从短期来看,美国制造业实际工资率上升对制造业就业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份额都是先上升到顶点再下降。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PPP)计算,这个顶点是人均GDP12000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GDP按2005年PPP计算是7000多美元。估计到2018~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涉及的就业人群都会下降;那么,很大一批人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他们是欠缺服务业技能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建立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美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分析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问题。实证结论表明,美国进口中国制成品对美国就业没有显著影响,也不是美国失业的Granger原因;美国制成品出口对增加美国就业虽有显著影响,但作用不大;影响美国国内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实际工资、企业发展状况等实际因素。这些结论充分说明,美国的失业问题不是由美国进口中国制成品引起的,美国减少中国制成品进口也解决不了美国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趋势明显。自1993年以来,中美贸易在总体上保持不断增长的同时,长期顺差的趋势明显,如图所示。按照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141.7亿美元。而按照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2016亿美元。无论从中方统计的数据,还是从美方统计的数据,都可以看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长期存在,并呈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