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宏观和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2.
庞莹  刘志迎 《经济师》2006,(9):86-87
在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各种界面,存在一定的界面障碍,文章从界面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在高技术渗透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界面障碍类型,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李平 《经济师》2012,(5):29-30
一些传统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依靠的是资源优势而不是创新,更没有发挥集群优势去创新。为了帮助这些传统产业建立起集群式创新体系,文章首先讨论了传统产业集群式创新的动力,以及组织框架,然后提出建立集群式创新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正在逐渐走向协同发展,在深入分析两者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桥梁的协同发展的两种战略模式,并从生产协同、管理协同和市场协同3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实现协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用高技术来改造传统行业是理论界和产业界一直热衷的话题,却很少有人充分注意到高技术产业对传统行业的溢出效应.本文深入分析了传统产业利用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需要具备的能力、传统产业利用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的实现路径和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术溢出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技术集群产学研集成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3个维度的邻近度——地理邻近度、知识邻近度、组织邻近度,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了高技术集群产学研集成创新的基本分析框架,建立了高技术集群产学研集成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提高知识邻近度或组织邻近度时,高技术集群产学研创新能力确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若能使得两种邻近度同时得到提高,集群的产学研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即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一头联系高技术产业化,另一头联系传统产业改造,从而实现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三方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成:基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立足我国产业发展现状,重塑传统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该文认为,我们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境界中重新审视传统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要囿于成见,而应抓住全球制造业基地向我国转移的良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导向,着力推进两者的集成与创新,并主动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框架中去,以延长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张满林 《经济师》2003,(3):224-224,226
辽宁的传统产业振兴在于创新 ,而路径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否取得新突破。创新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管理创新为重点。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明确方向 ,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倡导新的设计方式。而管理创新除了强化日常管理外 ,要积极推进现代组织设计 ,推广现代管理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河南传统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作用巨大,但在全球竞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面临一系列挑战。河南产业集群既有集群一般特性,也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路径。本文分析了河南传统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及特征,重点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传统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作用巨大,但在全球竞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面临一系列挑战.河南产业集群既有集群一般特性,也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路径.本文分析了河南传统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及特征,重点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与区域经济创新系统间的耦合作用机理是求解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基于系统论视角,首先,构建三系统间耦合关系动态理论模型,分析该模型内涵、特点、运行内在动力及发展周期。同时,引入负熵流分别在封闭系统环境和开放系统环境下建立三系统间耦合系统模型;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并建立三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实证测算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作用;最后,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动态适应性对耦合系统动态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对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集群分类和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集群的持续创新与否和动态性程度,对集群进行分类。特别分析了传统产业集群,并从集群知识系统的角度分析从创新性和动态性较弱的集群向持续创新的动态集群演进的过程。最后,对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动态演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企业营销模式的生态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企业的生态化建设,是从建立一种或多种能为最终用户带来巨大价值核心产品或服务开始构建强大的规模经济支撑体系。营销生态化实质是生态圈中成员个体通过共栖,杂交,寄生,繁殖等方式达到系统一致。  相似文献   

15.
传统产业是绝大多数经济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活动之间的互动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动力的核心。传统产业的创新模式包括除正式R&D活动外大量的非正式的研发方式。以往工业政策受到线性的创新模型的影响,对创新的认识往往更偏向于强调高新技术产业而对更广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的支持不足,这是不少国家在制定创新政策时常犯的通病。本文介绍了偏好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思潮的源起,探讨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的几种主要形式,更探索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活动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实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传统产业集群是中国产业集群主导类型,面对新的竞争态势,创新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在传统产业集群中,社会网络关系较强,少数集群企业模仿创新活动较为活跃,创新支持机构也开始发挥作用;但总体看,多数产业集群处于要素依赖和低成本竞争阶段,企业创新不仅受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企业创新能力较弱,而且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强。  相似文献   

17.
对创新的促进被认为是企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但现有文献较少关注集群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创新集成问题。在阐述集群产品创新集成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提出把协同学引入企业集群网络创新能力的研究,从而构建基于创新集成的集群网络能力整合生成的系统分析框架,并着重对集群创新网络能力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项目管理的多维度集成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管理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然而大多数组织还是将项目管理用于时间进度管理及任务分解结构等工具层面的管理实践,较少的组织能够全面地多维度利用项目管理理论指导组织的发展。项目管理领域的集成创新案例虽然不断涌现,但缺少系统性总结。鉴此,结合多年项目管理咨询与研究实践,在简要阐释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体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将多维度项目管理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基于管理过程、生命周期、知识领域、资源集成层级与管理目标5个维度的项目管理集成创新模式,供项目管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集成创新内涵特点及推进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目前对集成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程度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理解是从技术集成创新而言;广义集成创新是指以系统思想方法创造性地将不同创新主体的知识、技术、市场、管理、文化以及制度等要素进行综合集成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实践过程。集成创新具有创造性、融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能够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融合,具有集成放大效应。由集成创新的内涵、特点所决定,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本实现形式。目前最适宜推行的集成创新模式主要有基于企业层面的集成创新、基于企业之间协同价值链的网络集成创新、基于产业层面的技术集成创新、基于创新系统各执行主体有效合作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基于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系统宏观层面的集成创新等。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集群政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政策(cluster policy orcluster based policy)是由政府或其他公共主体制定和实施的、以集群为服务对象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和。一般而言,集群政策是某国或地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等的综合和延伸,其作用是保持和促进集群的健康发展,并发挥集群对繁荣当地经济的牵动效应(刘恒江,陈继祥,2004)。欧盟委员会(2003)在对西方国家产业集群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按照地域级别的集群政策分类:全国性集群政策、区域性集群政策、全国和区域性集群政策。本文主要研究区域性集群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