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2006-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将其分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结果表明:强度效应贡献率为112.33%,结构效应贡献率为4.14%,规模效应贡献率为- 16.47%.中国各行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高碳行业的出口比重下降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中国应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5年和2010年中国工业出口贸易的灰色水排放强度与灰色虚拟水流量,并利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工业出口的规模变化、灰色水排放强度与贸易结构变化对中国工业出口贸易中灰色虚拟水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工业出口贸易的灰色水排放强度降低与结构优化有效遏制了出口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灰色虚拟水排放量的增长,实现了工业出口贸易中灰色虚拟水流量的负增长。此外,本文还根据研究结论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改进投入产出模型,消除中间投入中进口产品国外CO2排放的影响,计算国内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然后根据现有投入产出表,测算并比较1987年、1997年和2007年中国工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国内C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并利用两极分解法对1987~1997年和1997~2007年两个跨期中国工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国内CO2排放情况进行结构分解,对比分析效率效应、生产结构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对CO2排放的影响;最后立足于行业部门碳排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投入产出原理,结合瓦尔拉.卡塞尔模型,估算福建省行业的出口碳排放量及强度,并建立福建省出口贸易的LMDI模型,分解行业出口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规模对出口碳排放影响程度是最大且增加碳排放,结构、技术变动效应表现不相上下;并且机械设备制造业受规模、结构、技术变动影响最大,纺织及皮革产品制造业次之。因此,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推广使用低碳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福建省的出口碳排,增强福建省出口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商品出口贸易中隐含了大量的碳排放。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贸易结构的措施,是否对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以钢铁行业产品出口为例,采用倍差法对我国实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能显著地降低出口隐含碳的增长率,相比未调低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而言,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出口隐含碳增长率降低39%,因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显著影响出口隐含碳排放,从而可以把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中国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和全球分工下的贸易利得和环境损失,从出口排放角度探寻减排路径,缓解经济发展和绿色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WIOD数据库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0-2014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并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位置指数、前向参与度、前向生产长度提高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出口产品能耗与碳强度变化进行测算,并运用LMDI分解法对我国出口产品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出口完全能耗强度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资源性产业开采加工行业;我国出口完全碳排强度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二是2012年、2015年和2015年各产业部门的出口贸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三是出口贸易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可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对总效应正向激励,技术效应对总效应的反向贡献度最大,结构效应则有正有负。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基于关志雄(2002)和Lall等(2006)提出的基于产品技术附加值分布的贸易结构分析法构造出口贸易结构指数,考察了1992~2006年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变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又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出口总量层面上看,出口总量的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从出口贸易结构分量层面上看,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即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明显大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表明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最后,针对中国的对外经贸和宏观经济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平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计算出1990~2011年碳排放量,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分析广东省碳排放动态演进过程,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出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度和贡献率。研究表明:广东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高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使得碳排放量保持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因素推动碳排放增长,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抑制碳排放增长。  相似文献   

10.
蒋永宏  王玉 《辽宁经济》2013,(12):66-67
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由能源消耗所导致的辽宁省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结果发现辽宁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增长的形势.作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辽宁省应进一步探求贸易碳减排途径,以应对低碳贸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唐杰英 《世界经济研究》2012,(8):55-61,88,89
文章在分析加入WTO前后(1995~2008年)中国各工业行业CO2排放密度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各行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Djt和修正净出口消费指数D*jt,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分别考察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分工中以及在国际分工中是否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避难所"。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多数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排放密度最低的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最高;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没有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集聚"避难所",但工业的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从与发达国家的分工来看,加入WTO后中国更多地承担排放密度较高产品的生产,这可能是中国在低排放行业上参与国际垂直化分工程度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贸易的全球化对人类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碳泄漏问题成为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体现。本文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了1997~2007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贸易使得美国的CO2排放量减少了2%~4%,中国增加了14%~20%,全球增加了2%~4%。因此,在设计国际气候制度时应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美国应该为中国的部分CO2排放负责,中国应提高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并且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做出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13.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世界经济研究》2013,(6):54-58,86,88,89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并比较其生产和消费排放责任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的11.77%~19.93%,中国的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9.2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70.8亿吨,而消费碳排放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只有24.7亿吨和61.8亿吨。文章进而采用结构分解分析和碳排放贸易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到主要贸易伙伴,从而证明目前的国际碳排放核算体系引起了消费和全球生产系统的分离。经过贸易调整后的基于消费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仅可为减排责任的分担提供一个新途径,而且可为利用贸易政策实现减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非常重视。运用卡亚公式能找出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各因素对我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具体影响,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在1990—2006年,对我国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人口数量、密度,起副作用的是能源强度;要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必须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杜立民 《南方经济》2010,28(11):20-33
本文较为精确地估算了1995—2007年我国29个省的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库,并分别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框架下,考察了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重工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和煤炭消费比重都对我国的CO2排放都具有显著正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则存在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成立;上一期人均CO2排放量的大小对本期的排放量具有显著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In light of the growth in vertically specialized in global trade, the present paper uses input output tables from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to construct an environmental multi 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1995-2009. The advantage of this model lies in its incorporation of the re exported CO2 emissions component embodied in trade and its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domestic sourced CO2 emissions from foreign-sourced CO2 emissions in t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both China's exports and impor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1995-2009. On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re-exported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imported intermediate input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during this period. Our research reveals that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e pattern and upgrading processing trade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y to prompt CO 2 emissions abate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王岚  盛斌 《世界经济研究》2011,(2):27-31,47
出口从本质上讲是由出口国供给和进口国需求共同决定的.本文基于Redding和Venables(2004)的框架,将中国出口贸易竞争优势的决定分解为内部供给能力(nternal supply capacity)和外部市场潜力(foreign market potential),并考察这两个因素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程度.结...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匹配的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中国出口六分位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出口企业竞争强度对出口低价格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结论发现:尽管出口企业竞争强度降低了中国出口价格,但是其影响程度不到1%;相反,进口国价格水平这一"非中国因素"却解释了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变化的50%以上。因此出口企业竞争强度以及中国自身行业特征并非中国低价出口的主因,这意味着获得"出口定价权"是解决中国低价出口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