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沈鸿 《特区经济》2014,(5):58-60
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主导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服务化"特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梳理了关于服务业发展,产业结构服务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重点探讨了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含义、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试图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分类和评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肯定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经验模型单变量回归,数据样本依赖,仅考虑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量的层面变化的实证分析,没有考虑转型期初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分类和评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肯定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经验模型单变量回归,数据样本依赖,仅考虑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量的层面变化的实证分析,没有考虑转型期初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自华  韩芳 《科技和产业》2024,24(8):187-192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最高阶段呈“三、二、一”形式的结构,即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后的产业结构形式。数据显示,桑植县目前产业结构中出现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GDP比例相差不大,第三产业遥遥领先的局面。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合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桑植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分析了桑植县三次产业与GDP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发现第三产业对桑植县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关联度最高,第二产业与经济的关联度最低,这与“三、二、一”产业结构形式相违背,于是针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桑植县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1978-2009年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天津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影响仍然最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长期来看第三产业必将取代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反向关...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1992-2009年孝感市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基本结论为:从总体上看,孝感市经济增长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均具有较紧密的相关关系。但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其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不一样的,通过运用经济模型,得出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又次之,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支出规模、要素积累与产业结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同变迁模式。本文从政府支出规模、生产要素积累这一新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世界上2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基本结论是,政府支出通过改变全要素生产率和各个产业的资本、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积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对第一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产生消极影响。但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体系形成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的原始积累能力,政府支出只对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证检验结论为我国产业结构的独特性提供了有力解释。  相似文献   

8.
通过一个两部门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证明第二产业的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在产业间的差异,导致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流动,这个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尽管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是连年下降的,但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方法对上海市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就业弹性系数上升,促进了上海市就业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长及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稳态,对促进就业的效应出现了边际递减,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劳动力产生替代,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长期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于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会增强。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以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东、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就当前我国经济状况而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业的比重则同经济增长负相关,在东部及中部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来源于加入WTO后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繁荣的中国式"荷兰病"理论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式荷兰病通过"支出效应"、"资源转移效应"、"人民币汇率效应"、"体制惰性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等对中国外来直接投资的诸多影响。文章实证研究发现,持续、大规模涌入我国的外来直接投资不仅投资产业和流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式荷兰病和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文章最后建议制定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及时赋予外商投资企业以国民待遇,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切实鼓励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唐杰英 《世界经济研究》2012,(8):55-61,88,89
文章在分析加入WTO前后(1995~2008年)中国各工业行业CO2排放密度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各行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Djt和修正净出口消费指数D*jt,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分别考察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分工中以及在国际分工中是否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避难所"。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多数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排放密度最低的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最高;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没有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集聚"避难所",但工业的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从与发达国家的分工来看,加入WTO后中国更多地承担排放密度较高产品的生产,这可能是中国在低排放行业上参与国际垂直化分工程度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慧  吕静  段国蕊 《世界经济研究》2012,(6):58-63,88,89
随着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发展,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也不断增多,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首先分析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其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通过影响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供给(物质资本、技术)、需求以及制度因素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实证研究探讨了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郭鹰 《新疆财经》2011,(2):28-31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利用浙江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数据资料,对民间投资比重和三次产业的比重进行协整建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民间投资对浙江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民间投资比重上升是拉动浙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原因,从而也说明了浙江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民间资本的投入;但对第二产业而言,民间投资对其的作用是反向的,这说明浙江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民间资本的投入,而是依靠政府的投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界定了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出现不断上升趋势,外贸发展方式已发生转变;制度变化、技术进步因素与人力资本积累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较大,而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理论和实践工作部门更多地关注其对优化我国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服务贸易本身,尤其是在服务业的国际"碎片化"生产发展趋势下,其不同环节同样具有"高端"和"低端"之分,服务贸易增长同样也面临着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从服务贸易技术含量角度的分析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方式虽有所转变和优化,但进口技术含量更高,而且出口技术含量与进口技术含量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换言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较之于其他服务贸易强国而言,在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呈滞后状态。因此,实现我国服务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加快转变服务贸易增长方式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7.
马涛  张齐 《科技和产业》2023,23(20):92-98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7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了7个年份的产业结构网络拓扑图,从网络密度、中心势、中心度、凝聚子群等角度分析了2002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网络的特征和变化,并对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可知,中国的产业结构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产业结构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呈波动性变化,各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产业部门之间的地位差距趋于减小,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已经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其中,第二产业的重要性下降,第三产业开始崛起,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影响力也逐渐增大,产业凝聚子群的频繁变动将会持续,甚至更加剧烈的情况会出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成本函数的研究方法,采用我国1993~2010年19个工业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考察了影响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变化的因素。通过计算行业的VSS和回归估计发现,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才是拉动我国相对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外包对相对工资差距起到微弱的缩小作用。根据行业的要素密集度,本文继续将工业行业划分为3个子样本,进一步考察了这些因素对不同要素密集型部门的相对工资的影响,结论与总体回归基本一致。本文的结论与理论预期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中国加工贸易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杨春艳 《世界经济研究》2012,(7):41-45,59,88
本文在中国贸易非均衡发展现状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从商品价格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生产率进步机制角度探讨中国贸易开放影响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具体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就制造业总体而言,贸易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机制和劳动生产率机制来影响行业工资,造成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扩大。(2)具体而言,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进出口贸易、资本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共同作用于行业工资差距;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进口贸易、资本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是扩大工资差距的动因;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出口贸易是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我国1978-2014年城镇化率与就业比重的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检验,进行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互为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相互推动作用且对彼此的波动的贡献率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未来我国城镇化推进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