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有个非常重要的谈话。他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王波同志的来信代表了献身于乡镇工作青年的心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5万余个乡镇、70余万个村庄、9亿多农民,这数字足以表明,农村以及农村工作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位置何等重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由此我们说,献身于乡镇工作极其光荣、意义十分重大的道理也正是在这里。更进一步说,现在工作于乡镇的年青人,又属于跨世纪的农村基层工作者,同亿万农民一道去创造出新世纪的新农村,这又是何等宏伟的事业!因此,该冷落的不是王波,不是成千上万个像王波这样的同志。正相反,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颂!  相似文献   

3.
一、邓小平关于农业的论述和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并成功地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曾明确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邓小平文选》第1—3卷共222篇文章中,他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就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比重,形成了他关于农业的基本思想和观点。首先,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问题。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邓小平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这是一…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他对“农业基础论”、“农村改革论”、“农村发展论”独创性的见解,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入邓小平同志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计119篇。读了这些重要的讲话、谈话,我心中狂澜翻滚,闭目沉思时,时而看到一位刚健的老人驾驶着一艘古老的大船,迎着历史的大潮破浪奋进;时而看到一位伟大的哲人,眼观世界风云,手挥如椽大笔,正在书写华夏新的千秋史。我是农民的儿子,又是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农村干部,亲身经受过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沧桑变化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对《邓选》中关于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论述有着深切的感受。农民和农业在邓小平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我粗略统计一下,在《邓选》第三卷中,有2/3以上的篇章直接讲到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改革问题。他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一再指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思想的战略意义段应碧,肖万钧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读《邓小平文选》,我们深深地感到,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中,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的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单纯靠市场调节,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会日益拉大。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缺少牢固的基础,而且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那就会严重影响全党工作的大局"。因此,在  相似文献   

8.
用“两个飞跃”的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国政协常委王郁昭中国农民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邓小平同志说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紧接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平同志说,这是中国农民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指出:“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从而深刻阐述了在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前不久,笔者在考察湖北省熊...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前农村若干重大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综述严农一、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近两年来,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就“两个飞跃”的思想发表了重要意见。1990年6月1...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与中国农村改革为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功绩,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农业和农村改革的思想,本刊编辑部特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以“邓小平与中国农村改革”为题,结合...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论农业的“两个飞跃”牛若峰今年5月31日是邓小平同志首次谈及农业“两个飞跃”的17周年。小平同志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从而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指出了总方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两个...  相似文献   

13.
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他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对此作了许多重要的论述,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农村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农村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1984年小平同志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强调要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把它提到保持社会安定的政治高度来认识。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农业思想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与四川的实践赵文欣,刘进70年代末,80年代初展开的农村改革,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命运和整个农村兴衰的一场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关注农村改革的进程。1990年,邓...  相似文献   

16.
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同志为什么把发展农业适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邓小平同志对农村改革与发展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十分精辟深刻,是指导我们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农村工作实践中,必须自觉地认真地贯彻落实。本文试图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区建设农业强省作个粗浅的探讨。一、建设农业强省是实现“第二个飞跃”的需要1990年,邓小平同志同中央几位负责…  相似文献   

18.
用“两个飞跃”的理论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李文学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  相似文献   

19.
白燕 《农业经济》2000,(8):30-32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粮食总产量1978年为111 7亿公斤 ,1999年达到164 8亿公斤 ,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登上了1250万吨和1500万吨两个台阶 ,农业生产实现了第一个飞跃。按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指导思想 ,“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因此 ,今后辽宁省农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必须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 ,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也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双重领导下的中国农业遗产室(以下简称农遗室)成立于一九五五年七月,至今已二十八年。它是我国唯一的研究农业历史的专业机构。现有专职人员二十四人。从事农史研究工作二十年以上的人员占百分之八十,其中副研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六人,中级研究人员十五人,初级研究人员三人。近年来又招收研究生四人。研究人员的队伍正逐步扩大。主持全室科研工作的是李长年同志。农遗室成立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农史研究工作曾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