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的9%提升到了2011年6月20日的21.5%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商业银行如何调整自己的盈利模式以保证在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应对不断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和流动性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得出了高位的存款准备金率在预期方面的效果更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起到推动作用和大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小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时代经贸》2010,(6):54-55
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商业银行银根紧缩 2010年5月2日央行宣布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从2010年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7%,  相似文献   

3.
4.
唐斌  傅新 《发展研究》2000,(1):25-27
作为金融改革的产物,新兴商业银行打破了计划体制下国有独资银行的垄断局面,扩大了银行业的竞争主体,促进了银行体系竞争机制的形成和竞争水平的提高。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新兴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强化生存能力、开拓市场空间的问题又一次摆在新兴商业银行面前。  相似文献   

5.
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金融环境的复杂程度,受政治、经济、资金供求、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行金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普及和深入,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从容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并增加收益,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田立 《商周刊》2011,(3):59-59
最近一个让我感到纠结的股市变量,就是刚刚被央行提高了的存款准备金率。按理,存款准备金率不应算是股市的变量,因为它并不是直接针对股市,即便从间接的角度说,也无法证明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必然影响。但实际情况却非如此。远的不说,仅以2007年下半年至今这段时间的A股市场为例,存款准备金率还真与股市有着一定的联系。就拿最近一次上调来说,消息一出,就引起股市不小的下跌。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也是我国金融行业从传统到互联网金融的一个转变阶段.互联网对金融的交易成本、监管、信息管理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改革意义,同时也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经营和服务模式等.本文以商业银行为例,以互联网对传统行业造成的冲击,提出互联网环境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ERP系统已被很多企业采用,数据准确度和数据质量已成为ERP系统成功运行的基础,通过对仓库领发料和流水线作业数据波动审计,发现了不适合ERP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问题,为此,需要研究更好的审计策略,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9.
刘刚 《发展研究》2003,(4):25-27
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一样,都是在一定的营销环境下开展营销活动,求得生存和发展。营销环境影响着商业银行经营过程、营销策略及其结果,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营销活动。从金融营销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营销环境已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变革时代。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方兴未艾的营销理念——关系营销,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把服务与质量有机结合起来,营销策略从产品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推动着互联网金融的进步,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巨大的优势,形成了对商业银行的严重冲击,使得大量的客户资源被分流,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益.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二者的激烈碰撞当中保持自身的优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得以生存和获得更大的发展.本文将重点就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卢东军 《当代经济》2016,(35):24-25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新模式有四方面比较优势,这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了影响和冲击:对银行存款业务造成较大冲击;对银行支付业务模式造成较大冲击;对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造成较大冲击,本文对此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加强前瞻性研究,理清转型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客户满意度;开发金融产品,加快服务模式转型;拓展盈利渠道,优化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长期内将持续扩大,短期内上下波动,银行间市场利率也呈现出上下波动的趋势,商业银行流动性呈现出波动的特点。中国人民银行将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间市场利率结合起来判断流动性波动,同时根据中央银行票据招标利率来决定流动性释放和回收手段。文章在梳理流动性波动测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分析居民储蓄存款、现金漏损率和外汇占款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波动影响的时间,以及各因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波动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外汇占款是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波动的主要因素;(2)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次之。居民储蓄存款在这三因素中对流动性波动的影响期最长;(3)现金漏损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玉峰 《当代经济》2014,(20):46-48
在新形势下,大数据应用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业务创新、盈利模式以及其所处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培养面向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完善自身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强对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整合能力;搭建银行业数据分析平台;积极防范大数据金融风险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金融监管再次成为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乃至公众的焦点,金融危机暴露出银行资本约束机制的一系列缺陷,促使资本监管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又一次集中检讨和改革。巴塞尔委员会自2009年起着手研究新一轮的资本监管改革方案,并于2010年12月正式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简称"巴Ⅲ"),"巴Ⅲ"确立了银行资本监管新标杆和新高度。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后根据"巴Ⅱ"等配套要求,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风险计量和管理指引。2012年6月,银监会正式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简称"资本办法"),标志着以"巴Ⅲ"为基础的中国银行资本监管新标准在国内的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5.
受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下滑,我国资源型城市陷入经济发展迟缓、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等困境之中.在国际能源价格低位运行和持续波动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诅咒”现象,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减少资源依赖性,提高抵御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风险能力成为重要课题.在分析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及资源型城市影响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摆脱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的应对策略.一方面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其次,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打破路径依赖;以创新为引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最后,要以积极开放的思想,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早是从货币市场化开始的。1996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同业拆放利率。1998年放开贴现、转贴现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从此,我国在货币市场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利率。在推行货币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我国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也实行了逐步的、有限度的、稳步推进的市场战略。我们提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  相似文献   

17.
电子书兴起的故事并不像惊悚小说一样,第一句话就抓住了你的心,而更像一本需要你坐下来慢慢品味的小说。不过事情开始变得越来越令人兴奋了,情节越来越迂回曲折、跌宕人心。如果你在2008年见到第一个电子书阅读器并在2009年第一次玩了—下,说不定你会在2010年买一个了。  相似文献   

18.
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 《经济师》2006,(8):239-239
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商业银行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将会遇到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国财政收入一直高速增长,19.9%,2006年为22.5%32.4%,2008年为19.5%21.3%,去年为24.8%2005年增幅为,2007年为,2010年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7,(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布广泛,管理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尚处初级阶段,存在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不健全、监控机制相对滞后、操作风险意识淡漠、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等问题,有效控制和管理是亟需解决的课题,应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控制意识、强化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多措并举,堵漏减损,促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