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仁健 《中国外资》2011,(16):43-4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却出现了严重失衡状态。本文阐述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分析了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提出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国富"到"民富"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却出现了严重失衡状态.本文阐述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分析了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提出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国富"到"民富"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初始财富格局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理解这一问题的成因,是制定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政策措施的基础。本文认为,尽管我国改革初始的财富格局(国有资产、土地、资源等集中在国家)对GDP增长没有影响,但对收入分配格局及变化趋势则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1997~2007年资金流量表,通过利息收入、土地出让金、国有企业利润等数据,对居民、企业和政府实际可支配收入项目进行了调整,并相应地还原了企业、政府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资产收益的作用。结果发现,资产性收益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影响显著,也说明了财富格局比劳动力报酬更有解释力。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就必须改变目前国有财富占比过高的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既有体制性因素,也与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或不合理内生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指出,政府收入规模适度扩大有利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长期格局,并就财政如何在优化国民收入分配中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间的分配格局变化较大。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向企业倾斜、再分配向政府倾斜,劳动所得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长期持续下降,这与发达经济体工业化时期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演变有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增加居民收入成了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不仅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有必要借鉴日本在与我国相似经济阶段所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增加收入与扩大有效需求的关系、缩小城乡、地区及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发展由注重"强国"转向"富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策略和路径,切实制定并实施中国式"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协调,使人民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本文主要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总体格局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分析分配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税收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首选工具,1其中直接税较间接税,具有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更大作用。目前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直接税比重偏低,影响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因此,我国应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直接税制度。  相似文献   

10.
1980年9月10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颁布实施。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个人所得税经历了多次税法修订和政策调整。这个在诞生之初只涉及少数人的"富人税",逐渐发展成为和千百万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百姓税",因而,个人所得税的每一次调整改革,都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2年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强调通过税收等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韩飞 《时代金融》2014,(11):53-54
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分配层面出发,综合考虑了国、民之间收入分配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因素,首先建立了一个关于居民收入占比与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模型;运用我国19852012年居民消费率、劳动报酬占比、基尼系数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我国现阶段,在国民收入格局中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影响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差距次之,且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对促进消费需求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而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特征进行分析后,全面解析引发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的财政政策制度安排.针对财政政策制度供给不足,本文提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瑞君 《时代金融》2012,(18):130-132
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收益和政府倾斜、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本文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从"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税收增长和税负转嫁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和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基本原因。最后提出了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吴瑞君 《云南金融》2012,(6X):130-132
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收益和政府倾斜、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本文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从"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税收增长和税负转嫁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和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基本原因。最后提出了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首都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城市经济改革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资金运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收入结构上,政府财政收入的份额明显下降,企业留利和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六五”时期,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仅为0.4%。全市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留利率从1980年的12.5%上升到1985年的35.7%,全市居民货币收入以每年17.1%的速度增长。在分配格局变化的同时,投资主体也开始从政府向企业换位。长期以来,政府包揽投资过多,资金分配是供给制。现在,投资主体一元化的格局已被突破,多元化的格局已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我国现行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效应弱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作用存在局限性。应尽快完善我国财税政策,建立一个覆盖居民收入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税收调控体系,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居民收入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财税政策作为收入分配调控功能的主要杠杆,应在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居民资本参与分配程度低,导致财产性收入较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过低的情况,本文提出划拨一定比例的国有股权,补充社保基金,探讨我国国民资本参与分配的途径,让更多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政策设想。该政策设想将弥补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与提高国民资本参与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切实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推动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以及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同时对具体操作中涉及到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按政策设想运作可能取得的效果作出了粗略的估算。  相似文献   

19.
周春艳 《财会学习》2016,(17):40-41
本文以山西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正确对待收入分配差异,从概念阐述入手,深入探讨了山西省居民存在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和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政策、制度和现实问题,研究了缩小山西省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以期为山西省实施居民收入分配等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分别在1994年和2007年提出提高"两个比重"。前"两个比重"讲的是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及其内部结构问题,后"两个比重"则强调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及其内部结构问题。本文认为,无论是已经实现的目标还是在实现下一个目标的过程中,都不能忽视深层次矛盾的存在,继续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真正实现"两个比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