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除贫困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反贫困斗争中取得成就.2000年底,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下降至3000万,实现了党和政府提出的200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庄严承诺.但是,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还未完成,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有待解决;即使是初步解决了温饱的贫困人口,也还存在稳定脱贫、巩固温饱成果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起年 《经济问题探索》2006,(11):158-160
一、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分析(一)主要的成就和问题归纳保山市自1986年以来20年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共解决了96·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尤其是在1995—2000年实施《保山市“六六”扶贫攻坚计划》期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由62万减少为18·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下降为8·8%。然而,伴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保山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日显突出的问题。主要有:第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并未显著减少,贫困农村发展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第二,伴随着农村…  相似文献   

3.
一、我省绝对贫困的基本特征我省绝对贫困人口60万,主要分布在粤北石灰岩地区、水库移民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沿海台地旱区,其中16个特困县绝对贫困人口26.5万人,占总数44.17%。广东贫困地区绝对贫困人口长期以来未能解决温饱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农村贫困地区经“八七”扶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706万减少到2002年的283万人(其中返贫人口57万),经过11年时间,初步解决温饱人口423万,占贫困人口的59.9%。剩余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开发中难啃的“骨头”。在初步解决温饱人口群中还有243万人处于温饱线边缘,温饱很不稳定。除贫困县以外,全省农村仍有7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处于返贫边缘。  相似文献   

5.
贫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反映了人类低水平福祉的、复杂的多层次概念。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世界银行2000年将贫困问题作为其重点关注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3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等,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我国自1986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技术、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但仍有2365万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贫富分化现象愈演愈烈,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那么,如何提高扶贫、减贫成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无疑有助于纾解贫困这一经济发展的沉痼。  相似文献   

6.
《经济导刊》2005,(5):6-6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字表明,2004年是近5年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90万人,下降10%;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低收八人口减少了640万人,下降11.4%。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令人忧虑的是,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  相似文献   

7.
一、新疆反贫困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反贫困成绩令人注目,贫困人数锐减,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截止到1998年底,20年来,新疆农牧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532万人减少到5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77%下降到6%左右.  相似文献   

8.
姜明文 《经济导刊》2008,(1):104-105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到2005年,按官方绝对贫困县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365万,但我们也看到,脱贫人口的返贫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解决返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慈善教育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资讯     
国内财经返贫成了中国消除贫困的最大难点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字表明,2004年是近5年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90万人,下降10%;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减少了640万人,下降11.4%。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表明,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解决温饱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以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2002--2004年各年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总额分别为:210.6亿元、216.7亿元和229.5亿元。同期,绝对贫困人口分别为:1752万人、1763万人和1613万人。三年贫困人口人均政府扶贫资金为1280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本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键是要重视贫困人口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由“物资扶贫”为主转变为“知识扶贫”为主,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送去“捕渔”的方法。所谓“知识扶贫”,是指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一、贫困人口资源呈现的特…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面临较为严峻的减贫挑战。基于“消除一切形式贫困”和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经验,构建多维贫困分析框架,从贫、困两方面分析沿线国家的极端贫困、中度贫困和多维贫困状况,并从政局稳定、经济和社会制度角度解析贫困治理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沿线国家消除极端贫困取得明显成效,但极端贫困问题依然严峻;中度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度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球贫困人口总数比重趋于上升;沿线国家农村面临严峻的多维贫困挑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贫困人口最多,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次之。建议针对“一带一路”沿线重点贫困国家和经济走廊,与中国合作建立利贫性经济增长、包容性社会发展和多维度精准扶贫的减贫机制,共建“减贫之路”和“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13.
赵娟 《经济论坛》2007,(8):47-4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反贫困上的效果是显著的,中国贫困人口1978年为2.5亿人,2004年已经迅速下降到2610万人。然而,在过去20多年,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贫困人口则数以千万计。按照联合国划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最低贫困线标准,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人均每天只有0.84美元和0.68美元收入,都不够联合国划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因此,截止到2002年,其中最低收入户占城镇总人口10%,困难户占城镇总人口5%。2002年城镇总人口为50212万人,那么最低收入户约有5021.2万人,其中困难户约有2510.6万人。也就是说,到2002年底,中国城镇涌现出5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至少有2510万贫困人口需要救助才能解决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14.
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持续破解贫困难题,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9 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 00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三峡库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揭示重庆市三峡库区贫困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库区扶贫开发的对象是针对没有解决温饱和没有稳定收入的低收入人群,基本目标是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长期目标是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不仅包括温饱问题,而且包括基本的住宿、医疗、清洁饮用水、基本教育、交通等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需求。最后,提出了反贫困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阿维  张建伟 《时代经贸》2013,(22):242-243
一、导言 西藏农牧区生产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线高,导致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比例高于全围人口比例。2011年西藏贫困人口83.3万人,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贫困发生率全国最高,截止2012年两藏贫困人口减少到58.3万人,占西藏总人口的19.42%。  相似文献   

17.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结贫穷是人类的一个梦想.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人类奋斗的目标,也是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据研究,目前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居全国前列.本文旨在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由于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西部少数民族的农户行为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的农户.因此,运用其他国家或者是其他省市脱贫的理论和经验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会经常遇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困境.本文利用发展模型对云南省红河州各个县市的脆弱性做出了精确的计算,从而掌握整个地区的贫困程度和地区差异,由此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扶贫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1978-1985年间的 8年 ,主要是通过对旧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推动扶贫工作 ;二是 1986 -1993年 ,又用了 8年 ,在中央的领导下 ,全国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三是1994-2 0 0 0年 ,中央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用 7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最后 80 0 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三个阶段大规模扶贫开发和扶贫攻坚 ,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由 1978年的 2 5亿下降到 2 0 0 0年的 2 6 0 0万 ,平均每年减少约 10 18万 ,贫困发生率 (即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 )由 30 7%下降到 3 %以下。经过第一、第二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扶贫工作指导思想 ,也由救济式“输血型”扶贫 ,转变为开发式“造血型”扶贫。这就是 ,在国家给予必要支持的条件下 ,贫困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 ,有组织地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 ,逐步形成和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积累能力与自...  相似文献   

19.
王蕾  吴志炼 《经济论坛》2006,(16):119-120
我国政府始终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工作,建国以来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目前的约300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3.7%。然而,近几年,我国农民增收与扶贫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制约农村贫困群体创收增收的障碍分析1.从自然生产条件看,存在制约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自然环境障碍。目前的农村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灾害频发,生产结构单一,广种薄收,投入产出低,一旦遇到灾情,往往造成年度绝收,贫困加深,几乎没有生产自救的能力。另外,由于交通…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3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成就斐然,农村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缓解,解决了大量的生存贫困。到2006年,全国农村生存贫困人口减少到23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到来,农村贫困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了解现阶段的农村贫困特征对于深刻了解农村贫困问题和制订相应的反贫困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