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是势在必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熏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本文从六个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云彬 《魅力中国》2013,(11):133-133
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长期以来被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掩盖的情感教育凸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认识“情感”,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单调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早巳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实在渴望一种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和谐而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同时,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反之则很低下。由此我们不难懂得:重视语文情感的培植,这不仅是语文“文性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智力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4.
李雅琪 《魅力中国》2013,(11):99-99
小学音乐教学,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的途径在于设计好科学的教育策略。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凸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应发挥出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情感和技能、品质有机协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和提升,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高会英 《魅力中国》2011,(3):146-146
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健康情感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孙诗银 《魅力中国》2010,(4):142-142
《语文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原则之。是:语文训练和思想情感教育相统一。情感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是情感渗透的最有效和最得力的一门学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李志谦 《魅力中国》2010,(18):111-111
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和表达这些生活的文章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语文教学要以情感教育取得信任,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得顺 《发展》2009,(9):89-89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如若情感教育缺位,会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情感的体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因而。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孙诗银 《魅力中国》2010,(1):104-104
《语文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原则之一是:语文训练和思想情感教育相统一。情感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是情感渗透的最有效和最得力的一门学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张显卫 《魅力中国》2014,(10):133-13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情感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白语文的情感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育的情感魅力,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情感教育的本源应该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教材的感同身受、润物无声的真实体验,是在体验中享有情感教育,在体验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更加接近美好,远离丑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实例证明语文情感教育离不开体验.  相似文献   

12.
吴瑛 《魅力中国》2010,(3):126-127
情感教育,已被列入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要求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育不在于直接阐述了什么道理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吴瑛 《魅力中国》2010,(7):126-127
情感教育,已被列入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要求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育不在于直接阐述了什么道理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韩琴 《魅力中国》2010,(13):78-78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马京茹 《魅力中国》2011,(18):329-329
重视情感教育的语文老师越来越多,但美中不足,不少人把情感教育仅仅理解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其实情感陶冶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子文 《西部大开发》2009,(12):140-140
情感教育是一种伴随知识输入而又溶进了人的美好情愫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使其在一种情感的浸润和愉悦之中,自主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高升 《魅力中国》2014,(10):134-13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其策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教育的对象要有情感--爱学生。爱是做好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深深地热爱学生,视生如子,胸中时刻装着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教学生之所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相似文献   

18.
邵萍 《西部大开发》2011,(2):145-145
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美感教育,利用教材中丰富的资源,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山水描写中蕴涵的情感美,亲青美.爱情篇章中的人性美,人类挑战“自我”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美和人类对美的创造所体现出的自身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提南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9.
张艳军 《魅力中国》2014,(26):107-107
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语:“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如源泉,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这个源泉,否则就似一口枯竭的井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教师应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第一、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第二、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生活工作中的能力和提高素质,多练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