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资产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融资租赁与存在弃置费用固定资产、应付债券、具有融资性质的商品销售等资产负债类成本模式计量下,必须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会计后续计量及处理,因此摊余成本内涵及会计处理原则的准确把握成为这些资产、负债的正确初始及后续计量与处理的关键。本文通过探讨摊余成本实质并分析其在资产与负债计量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杨勇 《财务与会计》2016,(20):54-57
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中,"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以及"其他金融负债"应当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本文介绍了企业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计算各期摊余成本,进而作出相应会计处理的相关业务处理.  相似文献   

3.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摊余成本计量,在持有期间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确定及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仍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涉及摊余成本的账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在对投资融资或具有融资性质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中都会运用到摊余成本的概念,具体表现为下列交易或事项:①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处理;②分期收款销售商品;③应付债券;④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分期付款。除此之外,融资租赁、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等会计处理也体现了摊余成本的思想。对投资人来说,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调整后的结果。用公式可简要地表达为: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应收金额-实收金额。从筹资人角度出发,摊余成本不再是一项资产,而是一项负债,这样摊余成本也可用公式简要表达为: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应付金额-实付金额。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在后续计量期间,应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其实际利息收入(利息费用)和摊余成本,并对其中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确定方法和要求作了具体规定。本文通过对该准则的详细解读,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为例,从会计实务和财务管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准则在此的商榷之处,并总结本文观点。  相似文献   

6.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摊余成本计量,在持有期间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确定及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  相似文献   

7.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确认利息收入,而对摊余成本的不同理解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减少条件的不同假设,导致减值核算会计处理中出现相关账户用途的混淆,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相似文献   

8.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确认利息收入,而对摊余成本的不同理解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减少条件的不同假设,导致减值核算会计处理中出现相关账户用途的混淆,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相似文献   

9.
余军  谷晨 《会计之友》2012,(32):68-70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从操作层面对摊余成本作出了相关定义,但该界定并不容易理解,易造成错误的会计处理,且该解释也未揭示摊余成本的价值属性。文章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原理,重新还原了要素项目从形成至退出企业整个过程中现金流量的运动过程,从而揭示出初始金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及实际利率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贷款和应收款项划分为金融资产,规定贷款在初始计量时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计量金额;在后续计量时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  相似文献   

11.
自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来,实际利率法在金融资产等会计实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实际利率法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中的应用颇有难度,文章阐述了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如何确定未确认融资费用,用案例阐述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的融资费用及摊余成本,旨在帮助更多的企业掌握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加强对各种财产物资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其他債权投资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问题对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等式、损益的影响,对其他债权投资的核算进行重构,提出并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增设两种计量属性并存的金融资产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吴茜 《财会月刊》2011,(4):31-32
一、摊余成本的本质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三条对摊余成本的定义如下: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摊余成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也是实际利率法运用的必然要求。摊余成本的本质是指在交易中一方实际占用另一方的资金数额,既包括本金,也包括到期尚未偿还的利息。  相似文献   

14.
吴茜 《财会月刊》2011,(10):31-32
一、摊余成本的本质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三条对摊余成本的定义如下: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摊余成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也是实际利率法运用的必然要求。摊余成本的本质是指在交易中一方实际占用另一方的资金数额,既包括本金,也包括到期尚未偿还的利息。  相似文献   

15.
刘海霞 《财会月刊》2007,(10):37-37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因此,摊余成本的确定成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账务处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2006版会计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每期利息收入是以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确定的,其目的主要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实际利率法及相关问题的准确理解就是一个急需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利用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一致性,按照实际利率法的核算模型,可以简化实际利率法的核算工作。对摊余成本概念做了扩展后,实际利率法的核算模型可以运用于分期付款购买商品等业务。  相似文献   

18.
王吉  章维烘 《会计之友》2009,(12):52-53
《企业会计;住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利用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一致性,按照实际利率法的核算模型,可以简化实际利率法的核算工作对摊余成本概念做了扩展后,实际利率法的核算模型可以运用于分期付款购买商品等业务。  相似文献   

19.
对在金融资产计量中出现的摊余成本的性质与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一概念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摊余成本仅仅产生于投资主体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这类金融资产,即产生于对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所进行的投资。摊余成本虽然是财务报表一个计量属性,但它不能用于初始确认,而只是用于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摊余成本是用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债券的替代属性。  相似文献   

20.
企业在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核算。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