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外患"与"内忧":中概股危机再起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以来,美国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加强以及国内监管政策的变化,给中概股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尤其是在美国对华关系采取"恶性竞争"的背景下,"外患"叠加"内忧"致使中概股市场短期内遭到重创,生存空间持续压缩.  相似文献   

2.
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先是对中概股加大监管审查力度,随后中美监管机构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虽然短期内使中概股面临退市的风险降低,但从中长期考虑,中概股面临退市的风险以及回归上市的压力依然存在。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中美经贸摩擦以及中概股回归对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的影响,从资产证券化率、供需关系和市盈率三个视角考察A股市场迎接中概股回归具备的条件,并对比分析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对中概股回归的吸引力。结果表明:中美经贸摩擦对市场有短期负面影响,中概股回归会提高港股和A股的市场收益率,A股市场也具备承接中概股回归上市的条件,港股市场对中概股的吸引力大于A股。最后,针对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20年主要业务经营地点在中国大陆的公司(以下简称"中概股")有33家在美国资本市场完成了首次公开发行(以下简称"首发"或"IPO")上市,2021年上半年达到创纪录的36家.截至2021年6月30日,美国存续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为301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对中概股递交的首发上市登记文件及年度报告进行审阅...  相似文献   

4.
12月3日,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正式实施,中概股再次集体暴跌.综合2021年以来在美中概股的经济表现,在中美博弈日趋复杂背景下,中概股正成为高风险区域,特别是中概股大多采用VIE架构模式更是为中美监管冲突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优质企业一直热衷赴美上市,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最近风向突转,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概股私有化的公司达20多家,金额超过了230亿美元。中概股私有化是由大股东及其战略投资者收购上市流通的所有股份,从美国的纳斯达克或纽交所退市,成为一家非上市企业。在发布私有化的公司中,既有奇虎360这样的巨无霸型企业,也有陌陌这样的刚上市半年的企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企业跨境融资行为愈加常见。1992年以来,累计有逾500家中概股公司赴美上市。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有所抬头,美国相继出台针对在该国上市的外国证券发行人严格的监管措施。其中,2021年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HFCAA)修正案,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禁止连续三年未经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检查的外国发行人证券进行交易。该法案以及其额外信息披露要求将提高中资企业赴美上市门槛,增大中概股退市风险,对跨境证券融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亟待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引申分析美国金融安全审查以及金融制裁的发展趋势,进而从多个维度就该法案对中概股跨境融资带来的潜在影响进行全面阐述,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井华 《国际融资》2014,(5):39-40
2014年4月3日.中国最大的IT职业教育达内科技集团宣布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这也是三年之后,中概教育股再度发起冲刺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号。达内集团也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IT职业教育公司.这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频遭做空,股票市值普遍走低,被迫退市或者主动进行私有化现象日趋常见,中概股在美上市进入冰封期,而伴随这场危机所引发的中概股证券集体诉讼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8月13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铝业等央企从美股退市,原因是无法满足美国检查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审计工作底稿的问题早在2011年中概股危机中便发生过。那么两次审计工作底稿监管有何不同?2010-2011年中概股危机中的审计工作底稿监管问题由市场主体主导,起源于美国对冲基金做空中概股企业。这一阶段中国依赖美国的金融市场,对美国有利,因此美国将其高举轻放。而2020-2022年的中概股危机由美国发起。此时中美进入金融资本竞争阶段,审计工作底稿监管成为中美竞争的着力点,影响较大。现有关于中概股审计工作底稿的研究较多采取静态视角,而本文从金融恐怖平衡的动态视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概股回归是证券行业当前的热点话题。在美国的“高压”政策之下,我国坚守数据安全底线,中概股回归是大势所趋。本文梳理了现有上市制度下中概股回归A股的各种路径,结合对海外上市的处理及回国上市的路径研究,本文尝试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一个综合且差异化的方案框架并给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事件·资讯     
《理财》2015,(7)
6月3日,分众传媒作价457亿元借壳宏达新材方案出炉,A股将迎来首只真正意义上的中概股回归。分众传媒作为“中国传媒第一股”,在美国曾有过一段跌宕起伏的上市经历。其间,公司曾遭到浑水做空报告的袭击。最终,分众传媒于2013年5月完成公司私有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检验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的审计检查能否降低中概股危机中问题公司出现的概率,以及审计师声誉对这一关系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爆发于2010-2012年间的中概股危机大多数涉及的是通过反向并购(Reverse Merger,RM)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通过系统研究这些公司的财务和审计数据,我们发现对于反向并购公司来说PCAOB审计检查能显著降低问题公司出现的概率,且对声誉较低审计师的客户这一治理作用更强。与RM样本相比,由于IPO公司更多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四大的声誉作用,PCAOB审计检查并没有显著降低IPO样本中问题公司出现的概率。综上,我们发现,PCAOB审计检查可以降低公司舞弊的概率,但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非四大审计师样本中。本文的经验证据对跨国审计监管、深刻理解中概股危机的形成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近期境外中概股遭遇股价暴跌和诚信危机的背景,认为这既有中概股良莠不齐、会计造假、商业模式受质疑以及VIE潜在道德风险等企业层面的原因,亦受境外投资人担忧中国经济放缓、做空利益链集体猎杀和中美跨境监管漏洞等外部因素影响。此次危机将引发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骨牌效应",改变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方向及节奏,并令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争取上市资源的格局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最大的商业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也倒下了。8月16日,全国金融公司股价下跌2.34美元,至18.95美元,跌幅11%,盘中最大跌幅达到30%。该股当周下跌了32%,今年以来下跌了55%,市值损  相似文献   

15.
卢轶 《会计师》2016,(4):78-79
2010年以来,由于中概股股价走低、企业价值被低估、海外融资闭塞、上市成本过高或企业想重新整合等原因,很多中概股公司前赴后继的追逐着私有化的潮流。但是,中概股私有化回归本土后又面临一定的风险,如私有化时的资金需求过大、私有化要约价过低侵害中小股东权益、再上市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等。中概股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到底是一念天堂还是一念地狱,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瑞幸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站在资本运作的风口浪尖,创下全球最快IPO纪录.2020年4月,瑞幸发布公告自曝公司内部财务造假,事件爆发后,瑞幸股价一度大跌超过85%并触发熔断,该事件再一次引发大家对上市公司造假的思考.本文通过介绍事件的经过及造假手法来引发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和监管措施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闫玲玲 《会计师》2021,(3):57-58
海外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无疑会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本文基于A企业财务造假事件,从博弈论视角建立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根据未知量分情况讨论影响各博弈方最优期望收益的因素,并对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中各博弈方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在美中概股的狙击者浑水,应用的是正常的公司尽职调查方法,为何能频频揭露问题?对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而言,以狙击和做空问题中概股为目标的浑水调查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下称浑水)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名字。浑水成立于2010年6月28日,创始人是一名叫卡尔森·布洛克的美国人。卡尔森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主攻金融辅修中文,后攻读了芝加哥肯特法学院的法学学位。他2005年来到上海,就职于一家美国律所;2008年创办了一家仓储物流公司;2010年  相似文献   

19.
叶雨晴 《证券导刊》2010,(19):50-51
4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持续下跌,截至5月20日,沪深300指数跌幅达19.91%,盘中个股跌幅更是普遍超两成。在大盘连创新低,个股哀鸿一片之际,大股东却频频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公司高管也开始自掏腰包从二级市场大量买入股票。产业资本增持股份从来就是自发、自主的行为,其依据的是公司  相似文献   

20.
《会计师》2015,(20)
随着舞弊造假丑闻的屡次曝出,中概股诚信危机不断升级,逐步演化成对中概股整体信誉的质疑。本文就境外中概股危机问题,在较长的时间段和较广泛的背景下研究发现中概股危机的出现既有借壳上市隐患的内部原因,亦有中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差异、审计环节缺陷以及做空利益链条等外部因素的原因,并就政府监管和公司治理层面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