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荥土地抛荒触目惊心茳传统的中国农民是靠土地生存的,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手段,更是农民财富和社会身份的象征。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小,人多地少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但目前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严重。安徽省六安市土地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该市现有土地666.4万亩,去年非季节性的抛荒26.7万亩,抛荒率达4%之多;而前不久的调查发现在舒城县柏林、百神庙、桃溪乡镇地区抛荒面积分别为537亩、478亩、402亩,抛荒率分别达8.58%、11.24%和10.31%。据了解,当地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抛荒面积狂增。该省的池州市土地抛荒面积3.1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 相似文献
2.
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最危险的因素——弃耕抛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农田弃耕抛荒现象日趋严重,尽管对此采取了一些遏制性措施,但收效不明显,并且呈现继续发展的趋势,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分析农民弃耕抛荒的原因,指出了制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其他影响因素及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农田弃耕抛荒现象日趋严重,尽管对此采取了一些遏制性措施,但收效不明显,并且呈现继续发展的趋势.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分析农民弃耕抛荒的原因,指出了制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其他影响因素及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4.
耕地抛荒的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对耕地抛荒的研究中,尚存在概念不清、缺乏评价指标和定量化研究的问题,阻碍了研究的深入。通过分析认为,耕地抛荒指由于生产经营者主观原因放弃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耕地抛荒可用抛荒度、抛荒面积和抛荒损益等指标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指标在抛荒统计、制定处罚标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将耕地抛荒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一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土地抛荒现象毫无疑问,农民弃耕抛荒土地,给我们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出了一道难题,而且短时期内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说它难解决,主要有3点原因:一是农业生产水平近期内难有大幅度提高,加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传统农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农业作为弱质低效产业的现状将继续维持,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会很快增强。二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夹击,要实现高效益,缺乏有力的保障,而外出打工风险较小、收入较高,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普遍。三是大多数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既害怕失… 相似文献
6.
7.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社会与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耕地等级划分为基础,对耕地进行估价,从经济价值方面实现对耕地的量化与评价。只有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定价,才能够为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提供保障。笔者研究了自然因素对土地流转价格的影响,指出了自然因素在土地流转中对价格的影响机制,在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上对耕地进行等级划分。介绍了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包括不同地力等级耕地的自然属性差异、产量和收益差异以及价格差异。在土地流转中依据耕地等级对其流转价格、流转之后的作用进行确定,为土地流转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最后以芜湖市为例,对土地流转价格进行分析,并对耕地流转和管理提出对策与建议:第一,指出缺乏合理的土地价格机制和耕地估价参考标准是土地流转过程中最大的问题;第二,迫切需要耕地质量等级更新和评价;第三,缺乏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对于此研究,需进一步深入,不能仅限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应多研究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各方面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三权分置”下,随着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以及提升耕地潜力的迫切需求,由土地流转形式及其合约产生的经营权稳定及其耕地保护效应值得探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通过构建基于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动态优化模型,运用双栏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非市场化流转所体现的经营权不稳定确实阻碍了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2)与不确定期限、零租金农户相比,确定期限、非零租金租赁农户进行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可能性和程度更大;(3)有限理性可能是制约较长期限租赁农户选择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潜在调节因素,但农户若进行相关投资,转入期限越长的农户会进行更多的保护性投资。因此,为发挥土地流转的耕地保护效应,应采取措施推动正规的市场化流转,破解农户的有限认知难题,缓解资金约束。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西省和江苏省水稻种植户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耕地保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地转入户实施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流转行为显著降低了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概率;对于农地转入户来说,地权稳定性是影响耕地保护行为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农地转入合同的签订可以提升农户有机肥施用的概率,并且对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合同签订年限越长,越有利于农地转入户施用有机肥。本文为更好地促进耕地保护工作,有效促进农户在耕地流转过程中实施耕地保护行为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陆耀邦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1):24-28
该文针对当前政府关注的耕地流转问题,分析了广西”转承包(租)经营模式”等6种耕地利用现状的利与弊.目前耕地流转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营者”责任”模糊、利益分配不公和风险难控上,据此,作者提出了允许耕地闲置者”耕地经营权有偿买卖”,对闲置耕地征收资源浪费税等措施,以提高耕地利用流转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撂荒机理及盘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与抽样调查结合等手段从高分影像获取的2017年全国耕地撂荒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耕地撂荒呈现撂荒面积、撂荒率双增长,撂荒现象趋于普遍和由贫瘠、破碎地块向肥沃、连片耕地蔓延的新特征。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政策与制度都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撂荒趋势加剧的诱因。针对当前农户耕地撂荒的动因,撂荒耕地盘活对策:一是改善农田基础条件与设施,提升耕地综合质量;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耕地布局与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三是推行多元化土地使用权转让,推进规模化经营;四是创新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加速农产品市场价值转换;五是推行社区型、中心村型整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六是开展耕地撂荒盘活试验示范,分区分步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求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耕地撂荒破解之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条件过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会减少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促进耕地撂荒;(2)纯务工劳动力既会直接影响耕地撂荒,也会通过影响留守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撂荒,而兼业劳动力只有间接影响;(3)农户非农收入削弱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兼业劳动力)对留守农业劳动力的负向影响进而减少耕地撂荒;(4)农业机械化提高是把“双刃剑”,既增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负相关关系,也减弱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当且仅当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度高时,无论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高低,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研究结论:应着力增强留守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激发留守农业劳动力农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不同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的农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行制度创新,并配套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求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用途管制相适应的耕地权利人市场化补偿机制,为耕地保护法建立公平、长效耕地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耕地保护责任承担出现了错位,并且随着耕地用途管制的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财政补偿明显不足。立法上应当建立以耕地发展权为基础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耕地发展权是耕地非农建设和非粮种植的权利,属新型用益物权,由耕地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享有。应建立耕地发展权银行,推动耕地发展权转移,发展权受让人不仅要支付新增指标(限额)交易的费用,还应支付以所在地区指标(限额)交易价格为标准的费用,用以补偿既有耕地权利人。研究结论: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严格用途管制,是对耕地权利人耕地发展权的限制,应以耕地发展权转移建立与耕地用途严格管制相适应的耕地补偿制度,以保障地区公平发展,提高耕地保护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15.
浅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是目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问题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关系,认为耕地保护必须在完善农地权利体系基础上,走“质量、数量并重“的道路,尽快将保护耕地的重点从行政区为导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向基本农田为导向的“优质耕地、优质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索建立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方法体系,为准确判别区域耕地系统健康状态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调查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系统健康是指当构成耕地系统内部因子或系统外部的水平方向因子和垂直方向因子受到干扰时,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生产能力、维持能力和恢复能力。(2)耕地系统健康与突变理论的运行机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突变理论为构建耕地系统健康诊断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当构成耕地系统各因子受到干扰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时,耕地系统将有序运行,则耕地系统处于健康状态。反之,系统的各因子发生突变超出阈值范围,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则耕地系统处于非健康状态。(3)基于“要素特征—作用机理—阈值测算—系统诊断—调控策略”的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框架体系,是测算区域耕地系统健康水平和诊断健康状态的基本逻辑。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健康问题是因耕地系统构成因子的突变引发,突变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耕地系统变化机理和健康状态,本文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框架体系,完善和丰富了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成效、特点与问题,为全国层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通过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农民自发保护耕地的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符合统筹城乡过程中耕地保护和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是从底层通过法律化表达的形式将农民权益固化,并与耕地保护责任相结合的一种做法,但各方面推进的成本较大。研究结论:从全国层面看,可在借鉴成都市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18.
王国强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05-110
采用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精准化管理的目标与支撑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精准化管理的目标要达到"数量准确、产权明晰、位置精确、质量与产能清楚,动态变化明白",必须以精细化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现代管理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作指导,构建包括"耕地数量调查技术、权属调查技术、空间定位技术、质量调查与评定技术、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技术、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开发整理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内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地资本化视角下的耕地非粮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资本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农地过度资本化问题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随着耕地价格上涨,耕地价格与耕地非粮化存在“U”型关系,“U”曲线在耕地价格为969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耕地价格上涨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作用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2)耕地价格与非粮化的“U”型关系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存在区域异质性,“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在耕地价格为876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较全样本拟合曲线的极小值拐点约降低90个单位。研究结论:农地适度资本化未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当农地过度资本化时,耕地价格上涨会促进耕地非粮化利用。未来在推进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政府有效介入,正确引导和监管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标:分析近20年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策略。研究方法:生态位模型和重心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重心持续向西北迁移,2005年后迁移加速。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耕地加速增加,其他农业区耕地持续减少。耕地扩张热点区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平原,收缩热点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黄土高原;(2)中国耕地适宜性下降2.6%,降水和积温适宜性下降最明显。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耕地适宜性下降10.0%,其他农业区降幅较小或呈现波动趋势;(3)中国自然条件强限制耕地增加19.9%,降水和积温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而侵蚀强限制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其他农业区均减少。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国家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引导控制,差异化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有效提升耕地适宜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