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当代中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不应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也不应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必须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才能实现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正在和平崛起,但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较低。中华民族需要复兴,但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有其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它维护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承认差别而不主张共同富裕,主张自由竞争而反对政府调控,维护发达国家利益而无视发展中国家利益,更无解决“三农”问题之策,等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当然还需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可取之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城乡关系、地区关系、政企关系、官民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进一步作出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及其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就世界经济层面来分析,世界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但就中国而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从较宽泛的角度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构成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一个多流派、多元化、多学科兼收并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经济学园地,应是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营养库。中国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处于非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但是,它们也有其存在合理性,它们的科学成分也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划时代的丰富与发展:它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唯物主义观,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真谛。“科学发展”以一脉相承的创新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内在本质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当代的先进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内容。把握先进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和经济理论、政治理论一样,博大精深,包括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教育丰富而广泛的内容,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科学体系。我们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去进行教育实践。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借鉴和吸收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工具和研究方法。可将其归纳为两种融合方向:通过使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和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古典化;与西方异端经济学融合,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同时实现对演化经济学的创造性综合。这两种方向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同时具有牛顿主义经济学和达尔文主义经济学两种研究传统密切相关,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应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应该具有鲜明的制度特色 ,包括在创新与发展中应坚持正确的原则 ,对中国经济学进行明确的定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以扬弃的态度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优秀成果 ,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十五大报告的这一论断明确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者的关系,科学、准确地界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它和毛泽东思想同属于一个科学思想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邓小平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实际,成功地找到并应用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和发展自己的一系列方法,而矛盾分析法则是其根本方法。但由于邓小平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化浪潮的关系,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互关系的实际误区,从政治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的被误解和西方经济学名称的不科学、我国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解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我国通常所谓的“西方经济学”两大板块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论证了人们通常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西方理论经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论21世纪经济科学主流与综观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经济学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吸取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科学成份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与21世纪经济科学主流问题紧密相联,将成为21世纪大家认可的比较好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认为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和价值导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品质,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的经济分析体系。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和基本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古来有之,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有之义。当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树立“人本”观念,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充分展示了其民族特征,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主要是通过观念更新来实现的,邓小平理想体现的政治思想政治有对传统政治观点的否定和批判,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改革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实质和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实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地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主题,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共产党员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赖以支撑的重大理论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学的构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化文化,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工具主义的贫困以及美学的世俗转向使得经济美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经济美学的研究甚少。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美和经济学的工具美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是通过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兼具美学内涵,成为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核心思想;此外,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蕴含着“简洁美”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今天,马克思经济美学思想对“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及和谐经济观的建构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