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着公民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少、对政策制定过程监督薄弱等突出问题。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地方多元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等都要求公民更多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当前应通过加强地方人大法律监督和地方政协民主监督、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听证制度、深化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营造有利于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等措施来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状况。  相似文献   

2.
张磊 《理论观察》2012,(6):49-51
公民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更是影响政府决策和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如官本位、臣民意识等思想,虽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公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但就目前公民参与的现状来看,中国公民参与存在着参与冷漠化和非制度化参与等问题,这需要构建和塑造参与型的公民文化来改善民众参与,特别是对政府决策的参与,以期推动公民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公民政治参与已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和政府之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桥梁。以水价听证会为例,分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困境,提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稳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新媒体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了新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与挑战,探讨了新媒体途径下政治参与失序的应对策略.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网络实名制;完善新媒体途径下的政治参与机制;培育健康、理性的新媒体政治参与文化;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高效的政府-民间政治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作为公共政策的基石,可以有效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并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然而,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在政治文化、政府与公民的互信以及参与制度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困境。据此,应该研究相应的化解路径,以期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李超 《理论观察》2013,(11):30-31
公民对政府的了解与认知和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值直接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随着信息时代的悄然来临,公民权利意识、参政意识不断觉醒,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并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公民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政府原在合理范围内的某些不当行为在这个信息时代下被放大、被激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府信任危机.如何应对挑战重建政府信任?首先应秉承“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其次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内在力量,运用文化手段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进行政府信任重建;再次,还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政府信任重建的有序进行,架起公民与政府之间信任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民主化角度而言,电子政府的出现是对民主理念的倡导与张扬,使得网络媒体成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缩短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和公民的相对距离,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将增强公民和社会的信息占用量,削弱传统政府的信息垄断地位,使政治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成为可能.密切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从而强化了双方的互动联系,为民主的真正实现提供了现实的沃土.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地方政府职能的视角,对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频发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存在偏差,经济和环境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没有理顺与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不重视公民参与,政策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地方政府对公民利益表达的回应意识不强,回应能力不高而导致。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变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强化社会监督、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同时,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给民主政治带来了诸多困境。加强电子政府建设、加快法律法规与网络伦理建设、培育公民意识是提升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导致当代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呈现出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和特点,这也影响着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使得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探究出几点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规律。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第三个30年的改革重点,将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政治领域,而改革的难度也将显著增大。决定性影响过去十多年我国政府创新的主要变量,是社会经济的变化、公民政治需求的增大、政治发展的逻辑、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全球化的冲击等。与善政和善治的理想目标相比,我国在地方政府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  相似文献   

12.
对于民主政治来讲,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发挥社会独立之眼的作用。而在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却受到一系列制约,经济上市场体系不完善、政治上政府监管体制的垄断性、文化上公民意识不健全。因此,应该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内涵是公民接受社会政治的改造又改造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的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 ,它对公民个体、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为了实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方式的优化 ,更好地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和作用 ,必须把明示的政治社会化和暗示的政治社会化相结合、正式的政治社会化和非正式的政治社会化相结合、专门政治输出机构的自身建设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培养公民个体的政治兴趣和社会教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行政行为建立在公民的认同上以民为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对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政府的一切都应建立在公民的认同上,公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源泉。以民为本理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政府必须始终是公民的代表,肯定公民在政  相似文献   

15.
吴明 《理论观察》2007,1(3):49-50
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公民政治文化建设。在多样性、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公民政治文化具有复合性的特点。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和谐性是建立在复合性基础之上的。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最终目标是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比西方国家的公民政治文化具有更高层次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权益与其他政治权益、经济权益、社会权益等一样是公民的重要权益。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下,重视强调"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中尚存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丰富文化供给等一系列举措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7.
周新宇 《魅力中国》2013,(19):64-65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公民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的工作目标。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让政府由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更为有效的公务服务、公共产品。构建一个充当着服务公民和社会的服务型政府。因此。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文化、行政管理素质,建立起服务型政府下的人力资源体系,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注入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本文首先探讨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进一步疏通政治参与渠道,使政治参与制度化;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民进行参政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政治上成熟的公民;在全社会加强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权威和社会自由之间保持平衡是一种理想的稳定状态。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维护国家和政府的权威,保持政令畅通,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需要保持公民社会里的自由,发挥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经济发展。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权威与自由的平衡的重要组织资源,共容利益是国家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基础,维持两者之间的良性关系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内涵及其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基础上,通过分析政府、高校、社会、公民在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引领、社会参与和公民推动"四位一体"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