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覆盖人群和保障、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即将迎来的"十二五"时期,"构建发展型基木生活保障制度"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救助制度工作的重点.本文首先描述了当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的实施状况,在分析了制度现行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发展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从面对特殊群体的"剩余模式"发展到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保障制度,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救助制度还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制度转型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关于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保社 《北方经济》2008,(17):35-37
一、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 社会救助体系,指的是由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为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而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网络、物质技术条件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在我国现阶段,新型城乡救助体系则是指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的三个层次:一是直接面向贫困或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乡村扶贫政策、灾害救济、城乡福利院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解除因各种原因陷人生活困境难以自拔者的生活危机:二是面向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为妥善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生存问题而实施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城市低保制度的施行进入了正式化和规范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三十多年来,作为民生“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不仅在保障城市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方面作用显著,同时,也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张静 《特区经济》2008,(9):252-254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各国政府在发展社会保障的理念和战略上有较大的差异,但都很重视基本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虽然目前在国际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概念尚未普遍应用,只是在社会救助制度中以不同形式存在,但我们可以从实质内容上对各国社会救助制度中这一方面内容加以提取,同时做出比较,以期对我国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学分支,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子系统,对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探寻社会救助制度的福利经济学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使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可以从福利经济学各代表人物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8.
《唐山经济》2006,(10):34-34,39
近年来,古冶区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执政理念,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弱势群体,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和谐。一、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古冶区依矿而建,是典型的资源型老矿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阶层十分复杂,困难群众较多,扶贫济困的任务异常艰巨。自1998年开始,古冶区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保障标准偏低、保障标准不统一、应保未保和保障金不能及时足额发放等问题,城乡低保制度对城乡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针对上述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在摸清和掌握全区应享受城乡低保人员的动态底数的基础上,2004年,制定出台了《古冶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古冶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使我区城乡低保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一是严把“关口”,做到应保尽保。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掌握低保对象的家庭变化情况,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居委会(村委会)随时检查、办事处(乡政府)季度检查、民政局随时抽查的动态管理程序,同时坚持“三公示”制度,即社区(村)评议后公示一次,街道(乡)入户审核后公示一次,民政局审批后公示一次。经过三级层层审核把关,有效地避免了错保和漏保现象的发生。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低保对象195户、384人,变更148户,停发192户、358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满足救助居民的相关需要不仅是人权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要求。本文通过查阅数据,对比分析城市和农村救助制度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其他救助三方面发展存在的差别,一方面,说明我国急需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加强在执法监督方面的落实;另一方面,突出阐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城乡发展上的二元差异问题,社会救助制度城乡发展分离,贫穷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经济发展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其中社会救助制度应该更加公平,不然会加重贫困。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是解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保障基本生活的托底性制度,是一项救急难、促公平的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近年来,我省在实施“两个80%”的民生政策中,逐步构建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社会捐助等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实现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保障范围覆盖城乡、操作程序科学规范、底线保障公平公正的目标,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省社会救助面大,救助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指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政部门承担的社会救助工作就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制度建设是根本。因此,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困难群众的利益,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大救助制度。一、与时俱进,构建社会大救助格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建立社会大救助格局,实现全方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首创城市居民最低氏生活保障制度,拉开了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1997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随后这项制度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物质生活帮助的权利;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救助。至此,这项制度覆盖了全国所有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这项制度的实施对缓解城市贫困、维护弱势群体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近几年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3.
《产权导刊》2014,(10):14-14
中国政府网9月17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临时救助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救助资金列入地方预算,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最基本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对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至关重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经济比较落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所以社会救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新闻回顾兜底线,救急难,解民忧……社会救助,成为一股温暖的力量。为完善宁波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日前,宁波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于2019年3月1日起施行。新闻解读目前宁波的社会救助现状如何?近年来,在宁波,覆盖城乡的街头救助、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体系日趋完善,为弱势人群编密织牢了社会  相似文献   

16.
徐健 《北方经济》2006,(3):33-3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正如1965年美国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所述:"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当个人或家庭生计断绝急需救助时,乃给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富有弹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种计划。"社会救助制度在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先进。它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对西部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英国:救助立法悠久 英国政府对贫困群体非常重视,早在1834年,英国就制定了新《济贫法》,主要是确认社会救济属于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确立社会救济是国家应尽的义务。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就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  相似文献   

18.
王磊  潘敏 《辽宁经济》2010,(10):59-59
所谓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是指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所形成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覆盖城乡所有贫困群体,内容全面、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一种新型救助制度安排。但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济制度.2007年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开端年,它的最终完善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其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太仓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从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先后制订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广泛开展了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